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文旅讀報總匯
   
分享:

主要功能:

1. 掌握政府施政,國家競爭力指標,主要GDP指標及影響評價的因素;

2. 掌握市場分析的不設對照的前後測試、非等同比較組設計;

3. 熟悉實驗設計、形成評價、評價的目的與意義、人員培訓的常用方法;

4. 瞭解評價的性質;計畫實施所需的材料及設備物件;

5. 瞭解品質控制的內容和方法。

(v師出哪裡用字精準和友善,切勿誇大;透過評價、才有影響力)

探索核心:評價國與國變革關係需要有門要當、戶才能對等的基本素養與正當性

1. 認知國際創新評價的理論、特點與應用

1在對國際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的整理中發現,各項創新指標體系的指標層次、數目以及表徵量的選擇存在不小的差異。如何建立一個“公用”的指標框架,是理論界和實際工作者關心的問題。(v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找出方案,確定目標)
1在美國商務部支持的一項創新測度指標的研究(Innovation Vital Signs Project)中,通過對大量與創新有關的測度指標的調研,歸納出一個認為的“公共”的指標框架。
1通過統計分析發現,R&D投入、人力資源、專利產出以及高技術產業這方面的指標被較多關注。可以認為,這些是被國際公認的創新活動核心指標
1創新環境無疑是創新活動的重要因素,但由於表徵環境因素的基礎資料,特別是定量資料不容易獲得,這就影響了這類指標的採用。

2. 國際創新評價體系核心指標統計歸納與重要活動 

1一般個人或企業在評價國家政策或者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大都從表象或者事後統計看差異,疏忽問題的背景因素,導致好的政策或者投資策略,具有高度風險性;

EX.金門的高風險的對策



SO1.因此選擇對的策略,最能發揮地區經濟優勢local economy)並控制風險的投資策略值得重視;只有正確的評估環境,才能針對環境做出適當的策略配置,最終達到較好的績效

EX.戰地經濟


二、認知環境策略類型與績效的關連性

p配適「環境─策略─績效」(environment-strategy-performance, ESP)關連:在研究基本上都假設策略類型與環境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Miller & Friesen(1983)策略選擇觀點(Strategic Choice Perspective)認為策略與環境的配適程度組織績效間存在著關連。Porter1986)認為在全球競爭的情況下,海外子公司的績效與其在地的環境適應能力是高度相關的。如台商在中國大陸子公司的操作所面臨的環境與台灣大不相同,需要擁有對複雜的環境適應能力相關的組織能力才能因應挑戰。Ghoshal & Nohria (1993)也斷言子公司的績效受到因應環境不確定性複雜性的策略配置選擇的影響。


p環境架構分析:環境是一多面向的構造(Duncan, 1972; Lawrence and Lorsch, 1967)。過去的文獻在概念建構以及實證研究上,已經確定了環境的兩個構面:

Ø變動性法規制度、科技、及環境的變動程度Dess and Beard, 1984; Thompson, 1967),

Ø複雜性:企業所處環境之利害關係人多寡Child, 1972; Dess and Beard, 1984; Mintzberg, 1979: Thompson, 1967

u導致資訊不確定性注入到環境的複雜性和變動性的概念(Lawrence and Lorsch, 1967; Thompson, 1967


Ø敵對性:企業所處之環境對於資源、市場等競爭Miller and Friesen, 1978; Mintzberg, 1979)。
u導致資源依賴觀點(Pfeffer & Salancik , 1978)。

1. 環境影響國際評價在兩個世界競爭創造量體的國家水平因素

2. 美國NASA公佈地球水火二重天的量體  (v影響最高管理者對於不確定性的判斷)

p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國會議(COP21)2015年在「巴黎協議」,法國外長法畢斯呼籲就各國承諾的減排數量達成最終協議,若不作為,地球升溫(本世紀結束之前與工業革命之前相比)恐達攝氏五、六度,我們希望達成把上升溫度限制在1.5 - 2度以下的目標。


p根據「德國監測」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3次締約方會議上發表2018年全球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以2016年以及19972016年的數據分析為基礎,而這份報告是根據颱風、暴雨和乾旱等極端氣候,所造成死亡人數及經濟損失等指標,來評估各國氣候風險指數。


p撰寫人艾克斯坦指出,地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有利颱風和颶風等極端氣候頻繁發生,面積小的海島國家,受極端氣候的影響特別大

3. 地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愈頻繁和創新可持續生態的量體因素

4. 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台灣高居第7! (v影響海島地區創新聯繫環境服務)

p國際氣候組織「德國監測」(Germanwatch)公布2018全球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海地排名第一,辛巴威名列第2,斐濟居第3;其中台灣氣候風險,竟然從去年51名一口氣大幅躍升至第7。報告指出,地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次數愈來愈頻繁,面積小的海島國家,受極端氣候影響特別大。


p根據2018年全球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指出,第1名到第5名依序為 : 海地、辛巴威、斐濟斯里蘭卡和越南,海島國家就包辦3個。


p學者公認,氣候變遷導致海水溫度升高,導致颱風、颶風生成更頻繁暖化與非洲、美國和印度等地區一再出現的熱浪也有關係。聯合國這次的氣候會議希望國際社會正視氣候變遷問題的急迫性。


p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竟然從201551名一口氣大幅躍升到第7。報告分析,台灣在20161月曾出現罕見的低溫,遭到6次颱風的襲擊,重創台灣的莫蘭蒂和梅姬颱風,因此台灣高居全球氣候風險第7


p2018102日在聯合國大會,台灣邦交12國提出台灣加入聯合國氣候變遷活動,期許產生貢獻。

Ø在非常時期估算係考量諸如戰爭、自然災害、其他重大事件時,當糧食安全受到危及所需要總耕地面積74-81萬公頃範圍。
Ø農地總量的數字從平均每人每日最低糧食熱量、蛋白質產生熱量占總消費熱量比率來看,其背後代表的生活品質皆不及現今實際狀況,僅能維持國人基本的生存需求。(v產品品質意識)
Ø經由將農地面積的計算假設與每日飲食指南對照,可得知其考量的飲食情境差於平常時期,著重維持國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無法顧及平常時期民眾的多元飲食習慣。 (v健康飲食生活習慣)
Ø其假設平均每人每日最低糧食熱量需求為2000大卡,蛋白質產生熱量占總消費熱量比率不低於12%,並假定未投入生產的農地,其糧食生產潛力與現行投入生產之農地是相同的
Ø台灣身為海島國家,在高度仰賴進口的飲食習慣下,更容易受到糧食價格浮動、氣候變遷、戰爭的海陸封鎖等影響 (v需求)
Ø在考慮國安或氣候變遷造成的糧價浮動下,該數據的計算確實顯現了某種潛在的風險,農地總量的設置仍有它的保險意義。

p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定義之糧食安全,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在生理與經濟上都能取得足夠、安全且營養的食物,以達到其糧食需求與偏好,維持其健康之生活。糧食安全四項要素:充分供給、穩定供應、獲取、利用,皆須達成才能「安全」的。

p農地總量的計算與意義,2018年四月底,台灣全國國土計畫公告實施,試圖界定適合發展與不適合發展的土地,以防止過去隨意變更地目開發的弊病。「確保糧食安全」全國國土計畫在農業發展方面,揭示台灣農地總量需介於74-81萬公頃之間


思考:台灣高度仰賴進口食物,人民是否能在進出口封鎖中獲得溫飽?能夠存活多久?食物是否充足?

5. 海島國家的台灣,糧食安全何去何從?  (v影響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知識交流 )

三、明確策略類型分類和外部鐘擺效應

Miles and Snow (1978)提出其著名的策略類型分類,包括:

p消極性 (變數大+複雜高+資訊不確定性=人才流失。v對策:單打獨鬥型培養資訊活動專業人才,降低傷害)
Ø反應者策略(Reactor Strategy):反應者策略缺乏一致性的策略反應,只是被動地隨環境壓力而盲目反應。(v如第一產業傳統農林漁牧業,對未來性是無感的)

Ø防禦者策略(Defender Strategy):採防禦者策略的組織,乃企圖在有限的市場區隔中維持有利的地位,亦即在現有的市場中追求成本效率與品質的提昇。(v如第二產業傳統製造業,偏重在資訊領域上有較緊密的結合)


p主動性 (變數小+複雜低+資訊一致性=吸引菁英人才。v對策:組織市場型能走出去創造國際資訊活動的高階團隊)
Ø探勘者策略(Prospector Strategy):組織著重在創新,不斷的尋求新產品與新市場機會,即朝多角化發展,且通常都是同業中最早開發新產品或新市場。(v如第四產業智慧型服務業,偏重在組織網絡與外界有較緊密的結合)

Ø分析者策略(Analyzer Strategy):乃結合探勘者與防禦者策略。一方面維持固定及基本的核心產品或市場,另一方面則準備進行新產品/服務或新市場的開發。 (v如、第五產業文化與觀光旅遊業,偏重在資源交換與資訊領域上有較緊密的結合)


p依據 Miles & Snow 的策略分類方式:
Ø「反應者」與「防禦者」通常對外部事項(external events)採取較消極的態度Daft & Weick, 1984),故兩策略型態較少會與其他組織產生互動(v母體大採獨資、合資模式)

Ø「探勘者」與「分析者」是機會主義者(Meyer, 1982),傾向於主動與其他組織接觸(v母體小採業務合作、聯營模式)


pBeekun & Ginn1993)發現策略型態決定了與其他組織的合作關係「探勘者」不論在資源交換或是資訊領域,均與外界有較緊密的結合「分析者」則無法很明確地被歸入任一區隔,在資訊領域結合的程度中等,而資源交換領域又與防禦者相似;「防禦者」在資訊領域上有較緊密的結合


1. 台灣環境需求分析與未來環境預測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419

()國際環境 

Ø國際上在城市與產業的發展趨勢,逐漸轉向由解決在地問題著手,包含社會需求與環境永續相關問題,其發展內涵包括交通、醫療、教育、安全、建築、電網、水資源管理等面向。隨著都市化發展趨勢,國家與城市管理規劃者,皆面臨城鄉發展落差、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易、缺乏創新創業環境等嚴峻的挑戰
Ø當前無論城市的治理與建設,甚至產業與產品的創新,皆鼓勵採用 4P 公私民合夥機制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s),鼓勵公民(包含民眾、學研專家、公益團體等)參與合作,打破法規限制,在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發展趨勢下,重新定義利益關係人互動模式,方能打造數位經濟產業與數位建設的新樣貌。 

()國內環境

Ø台灣的產業結構(2014)製造業佔 GDP 28.5%服務業佔 62.7%;但是製造業出口值佔台灣總出口值超過 80%;近幾年GDP出口成長率以製造業佔六成,大於服務業的成長貢獻度,製造業無庸置疑是台灣的產業主力。台灣製造業的貢獻度OECD附加價值率公式來衡量,共有四大要素:營業盈餘、受僱人員報酬、固定資本折舊、與生產和進口稅淨額
Ø台灣整體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2011年的21.9%2014年的24.8%已連續三年提升2.9%,其中資通訊產業為主要上升動能。但比起美德日三國仍然還低6-10%,相對其他國家過度仰賴電子及光學產業。未來,在全球市場高度競爭下,應該以半導體、ICT 產業及其他製造業(如智慧機械、智慧醫療等)為基礎,進而轉型發展服務業科技化數位化國際化的下一個明星產業。
Ø台灣產業需要尋找透過發展創新智能系統與服務,協助台灣產業轉型升級並掌握數位經濟之商機。台灣產業結構過去以製造業為主要出口產業,全球趨勢已轉為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科技應用服務產業所以台灣製造業或服務業必須轉型發展創新技術與智能系統藉以提升附加價值、投資報酬率、及資本市場認同度。發展智能系統與服務須連結政策與台灣特色,從解決在地問題出發,再擴大複製與進入國際市場。一些須要協助台商克服的挑戰,則包含:系統整合、技術創新、台灣實績、服務平台等。

Ø當前政府財政資源有限,嚴重排擠公共建設預算,為確保數位基礎建設(如寬頻網路環境建構)之提供及服務不致中斷,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已為重要選項及措施;於此建設基礎下,透過數位經濟科技應用服務的導入,更能夠加速各種新興創新商業模式實現,創造更多的經濟成長動能與附加價值。

2.麥肯錫:台灣必須擁抱數位推動轉型的4大要點 (v創新型企業)

台灣要想擺脫經濟衰退、獲利成長,關鍵有二:

一是需擁抱數位化,特別是得先從三大產業著手:高科技、金融、公部門;

二則是高層主管需改變心態 (v關鍵因素)


根據麥肯錫的預測,高科技製造業者需擁抱數位化,若台灣高科技產業數位轉型成功,將有機會提高33億~54億美元的利潤,而市值也可能新增560億~690億美元。

Ø推動核心業務轉型,提升效率與生產力。推動工業4.0,以智慧生產方式可提升30%~50%的生產力。

Ø開發核心業務以外的領域,獲利性更高的新商業模式


p麥肯錫建議,推動轉型的4大要點

Ø首先須制定支持整體創新型企業數位策略,找出價值所在;

Ø第二,台灣高階主管需要了解數位化,作為推動整體組織轉型的關鍵需要擔任企業內部數位轉型的推手,以及掌握數位化的具體細節。
Ø第三,吸引數位人才。從Google收購宏達電研發人才的案例來看,台灣人才其實是受到國際重視,建構好的工作環境與薪資條件也是必要。此外,推動數位轉型的人才通常不存在於既有組織裡面,應該向外尋找
Ø第四,建立適合數位發展的企業文化與容錯文化。唯有加快數位轉型,才有望提升台灣在世界的競爭優勢。

3. 氣候變遷下台灣農業領域的調適策略 (v影響國家政策的海島戰略名份)

農委會>>在台灣,農業用水佔了整體用水量的7成左右,但是在未來氣候變遷的衝擊之下,豐枯期降雨量愈趨不均,如果遇到乾旱,會面臨限水與作物乾枯的狀況。如何節約農業用水使在降雨枯期的時候仍有餘裕會是重要的調適策略。

策略一:依風險程度建構糧食安全體系 (v政策將問題複雜化;對策:展示如何減少農業損失、強化產地直營聯網配送)

要有適合種植的土地,需要確實地盤點農業用地,將土地利用劃分清楚,並且要重視農地變更等政策,以及農業休耕等等問題。另外,除了考量「現在世代」的土地利用,亦要思考如何使土地成為可以長期利用的資源,達到資源養護的功用。


策略二:整合科技提升產業抗逆境的能力 (v政策將問題產生變數;對策:展示如何增水降溫制宜,創新地方農業生態發展)

降水不足」以及「高溫」是未來威脅台灣農作物生產主要的兩個因素。所以應配合國內作物科技的發展,推廣種植耐蟲害、耐旱、耐鹽之作物。目前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針對這一個策略的具體做法為將耐熱、耐旱及耐澇等耐極端環境的種原保存下來,並加強與各國的種原交換以培育新種


策略三:建立多目標與永續優質之林業經營調適模式,並推動綠色造林 (v對策:展示如何環境保護減少用量或創新能源)

「台灣森林的價值不以林木砍乏為主」,森林除了作為提供人類家具、紙張、建材的材料外,在台灣,我們主要是利用森林在生態上的價值。除了我們最熟悉的固碳能力水土保持等功能,森林也具有好的涵養水源的能力,如果要維持森林的生態價值,就要妥善處理濫墾濫伐的問題、謹慎規劃利用台灣的林區,如果未來有極端降雨的情形發生,才可以降低危害。


策略四:建立農業氣象即國內外市場變動之監測評估系統

有助於「降低農業災損」,「農業氣象」的資料才有其真正的價值。但造成農業損失的不僅有天氣,還有「價格的波動」。國內外生產數量的增減造成的價格波動,也與「農業氣象」脫不了關係。強化農業氣象的觀測,有助於對災害的評估、降低農業的損失,也可對產量做更有效的預測

4. 智慧農業變革和邁向智慧科技應用  (v需求:強化產業結構調整)

p全球 2050 年人口預估達 75-105 億人,糧食需求將面臨倍增的壓力。
p臺灣為糧食淨進口國,以熱量為基礎的糧食自給率相對偏低
p在氣候變遷趨勢所致極端氣候日趨嚴重的困境下,糧食供應短缺及糧價上升無可避免
p農村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的影響,從事農業人力大幅短缺,農業生產力受到相當衝擊

p農業受限於自然環境,生產成本偏高,較難與國際競爭。


台灣需要:智慧輸出、服貿對等

台農與多國契作、契收、租賃應用已經行之多年,智慧聯網有其必要性,掌握異地契作資訊成關鍵;主動幫助契作農業舒緩國內大宗壓力。

v多元農業的互補性,非競爭性


p台灣農委會「智慧農業 4.0 」推動範疇與應用目標 (v進口高端AI監控感應科技+大數據分析資料庫SI系統)
Ø三大領域:生技農產業、精緻農產業、精準農產業,分為築底與拔尖兩大類;(v產地有限,體制內偏向高經濟作物)

Ø選擇蝴蝶蘭產業、種苗產業、菇類產業、稻作產業、農業設施產業、養殖漁產業、家禽(水禽)產業、溯源農產品產業、生乳產業、海洋漁產業共 10 項領航產業作為優先推動範疇。 (v除了自給,異地開發當地資源交換市場,換取大宗作物)


p推動「智慧農業 4.0 」方案:提升農業生產力,強化產業結構調整及科技研發創新。定位為「智慧生產」及「數位服務」,從人、資源及產業三方面進行優化: (v智慧應用程度,EX.核心技術轉化有價知識產權,非整廠輸出製造業地產思維)
Ø透過「以智農聯盟推動智慧農業生產技術開發與應用 (v重點在異地資訊,才有實質情報價值)
Ø「建置農業生產力知識及服務支援體系,整合資通訊技術打造多元化數位農業便捷服務及價值鏈整合應用模式」

Ø「以人性化互動科技開創生產者與消費者溝通新模式」等策略,將農業從生產、行銷到消費市場系統化。 (v考驗集單能力)


p建構智農產銷及數位服務體系(v關鍵:止於產地、產品展示,開放到訪資訊,敏感情報不適於網路化,或離線單機)
Ø藉由感測、智能裝置、物聯網及巨量資料分析的導入,將知識數位化、生產智動化、產品優質化、操作便利化及溯源雲端化。
Ø智能生產及智慧化管理,可突破小農單打獨鬥的困境,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及量能;(v考驗台灣體制外4P自主聯營能力)
Ø藉由巨量資訊解析產銷供需求,建構全方位農業消費與服務平臺,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的信賴感(v缺常態且透明資訊)

Ø透過策略性的行銷及商務模式輔導及推動產業國際化,將我國特有的智慧農業國產化技術及服務,建立國際品牌能見度,領航農產業技術整廠輸出,將優質農產品推向全球(vEX.台灣獨特觀光工廠的產地體驗、文化產品展示,開放觀光旅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