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與地方發展如何融合?看這些中國實踐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記者 :田博川、程春雨 | 時間 :2023-12-27 | 116 瀏覽 : | 分享到:

  《中國新聞網》12月8日蒙特利爾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好辦法是什麼?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長久以來公認的關鍵一招。


  當地時間12月7日,COP15第二階段會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共建清潔美麗世界”邊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邊會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新聞社主辦,中國新聞網承辦。


  會上,與會中外嘉賓就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進行了探討,分享了中國地方發展的新經驗、新故事。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在浙江省磐安縣,有一座山叫大盤山,浙江省磐安縣委書記金豔介紹,那裡有藥用植物1219種,占浙江全省的68%,其中載入《中國藥典》的有154種,占收載藥用植物的25%。


  大盤山逶迤,四江水清澈。中藥材醫藥已成為磐安縣的支柱產業之一,從種活一株草、做精一味藥到富裕一方土,中醫藥富民強縣不僅開出了致富的“磐安良方”,更是走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磐安路子”。


  除了加大物種資源保護力度、數位賦能藥材加工,磐安還採用“手工種植—手工施肥—手工採挖”的傳統方式種植中藥材,嚴控農藥化肥使用。與此同時,磐安積極推廣林下種植模式,通過仿野生種植讓中藥材品質更優良,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護生態環境和物種多樣性。

 

貴州省從江縣委書記周崇軍在邊會案例分享上發言。 尹靈 攝


  穿越悠悠歲月,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在貴州省的群山之中,從江縣人延續著千年來“種一季稻、放一批魚、養一群鴨”的傳統農耕方式。


  貴州省從江縣委書記周崇軍介紹,“稻田養魚魚養稻、稻田養鴨鴨養稻、稻魚鴨三豐收”的生產模式,既有效緩解了人地矛盾,為當地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又有效防止了環境污染,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如今的從江,稻、魚、鴨和諧共生,形成了一條特有的生物鏈。當地特色水稻品系從江香禾糯,也帶著山水相擁的農耕智慧走向全國各地,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插圖 / 貴州禹門十大名店 >> "中藥材+農業+連鎖店=新媒體農商模式"經典文創案例(圖片連結)






  除了流傳千年的和諧生態智慧,中華大地上也不乏面對生態挑戰的改進與探索。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對外事務總監徐欣分享了內蒙古對土地可持續修復及管理模式的探索。


  徐欣介紹,過去60年,內蒙古是中國氣溫變化最快的區域之一,在土地退化方面面臨著過去不合理開發利用對自然的威脅,以及發展需求與有限資源在數量和時空上的不匹配。


  “為此,我們首先對於保護專案進行了系統設計,支援當地生產方式的轉型和升級;開展‘喬、灌、草’相結合的綜合修復;還進行了農牧措施的提升,促進鄉村的綠色振興來增綠增收。”


  “修復只是保護的一個環節,如何繼續保持區域的綠色底色、挖掘生態對生產的促進與庇護潛力,實現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生產協調發展,是漫長維護期中需探索的重點。”徐欣認為。

 

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對外事務總監徐欣在邊會案例分享上發言。 尹靈 攝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中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多年努力,中國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新增森林面積居世界首位,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得到了很好的恢復。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莉莎白·穆雷瑪指出,生物多樣性是生命的基礎,這正是本屆大會主題的含義。我們必須確保地球生命得到妥善維護、妥善保護、妥善恢復,在可持續利用中公平合理分享相關惠益。


  對於未來十年如何拯救生物多樣性,世界資源研究所副總裁兼常務董事克雷格·漢森提出“生產、保護、減少、修復”的框架路徑,這一策略不僅有助於滿足人類需求和促進人類經濟發展,也可保護所有形式的生命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這兩個命題,從過去“二選一”的兩難,到如今“1+1>2”的雙贏,中國各地一直在持續探索著其中的現實路徑和發展方向,也在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征程貢獻中國智慧。(完)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