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中國製產品對全球展開低價傾銷 衝擊台灣4大產業
來源 :財訊新聞中心 | 記者 :數位編輯 | 時間 :2024-02-23 | 38 瀏覽 : | 分享到:

    財訊新聞中心2023年11月24日財訊 699 期訊,美中全面競爭已成定局,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擬定三大對策自救。在產業方面「國進民退」,並大力加持製造業下,龐大的「中國製造」產能正席捲全球市場,帶來產業結構的變化,中國製產品對全球展開低價傾銷,經營中國內需市場的台商更是首當其衝。


    最新一期《財訊》雙週刊以「台灣產業新變局」為題,解析在這場世紀變局中,投資人要如何找出趨吉避凶之道。


    今年來中國經濟急轉直下,出口、投資、消費都不如預期,房地產、地方債務的壓力愈來愈大,年輕人失業率高到停止公布。


    最新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中國出現自1998年有統計以來首見的負值,跌破眾人眼鏡。根據統計,2023年第三季,外商投資利潤匯回與新增投資相抵銷後,淨流出118億美元。《華爾街日報》指出,截至第三季,外商連續六個季度從中國撤走高達1600億美元的利潤。過去,從中國賺到的利潤大多留在境內再投資,如今匯出的理由正是:中國風險已經大過機會。


    除了FDI淨流出外,代表外資買賣中國股市的「北向資金」,今年第二季淨賣出27億元人民幣,第三季更大幅淨流出801億元人民幣。此外,外資也已經連續六季賣超中國債券,從2022年初以來,外資已減持1100億美元的人民幣計價中國債券。


    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所有事都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說了算,他有絕對的權力、無限的任期,習領導中國自救,將是全世界的重大變數。歸納他的對策有三大方向:經濟內循環;財政共同富裕;產業國進民退,放棄地產業、補貼製造業。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以「內循環」接招,由政府接手債務、創造需求,同時全力加持製造業。2022年國企的投資年增率10.1%、民企0.9%;2023年前十月國企投資年增率6.7%、民企負0.5%,都是國進民退的實證。再來看製造業,製造業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率,從2018年的33.5%到2021年的44.5%,再到2023年前三季的52.5%,地位節節高升。


    中國國有銀行提供給工業企業的淨貸款,四年來呈現十倍速增長,增加貸款的行業包括半導體、電動車、造船等。據統計,中國車廠的產能,相當於中、美、歐洲需求總量;2024年底,中國的石化產能也將和歐、日、韓目前產能相當。


    從新需求的電動車,到大宗商品的石化、鋼鐵、造紙、太陽能,中國產能過剩產品,傾銷到全世界;中國以市價七折購入,等於能源成本壓低三成。這些低價產品,正摧毀既有企業的獲利。


    台灣今年10月與中國產品有競爭關係的化學、塑橡膠、機械、紡織、光學、交通運輸等傳產都是雙位數的衰退。


    長久以來,塑化、鋼鐵、汽車等傳統產業,股價漲勢雖不若科技股般令人興奮,但其長期穩健的特質,卻也是不少投資人存股的首選標的。


    提醒投資人,這些產業正巧都是中國加大力度擴張的項目,不少產能甚至已經達到全球第一,在中國政策性補貼與傾銷的策略下,這些過去的景氣循環股恐將出現結構性的改變。因此,投資人應優先避開與其高度關聯的公司,轉向利基型企業,投資才能趨吉避凶。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