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長照人才】全國首屆養老專業本科畢業生上崗,“青春養老人”是這樣煉成的
來源 :新京報 | 記者 :馮琪 | 時間 :2024-08-07 | 52 瀏覽 : | 分享到:

    《新京報》7月29日山東訊,帶著蓬勃朝氣進入養老行業,他們被稱為“青春養老人”。報考人數大幅度增長,錄取最低分數在各專業中的排名也有提高。”伴隨今年畢業季全國首屆養老專業本科生就業情況火爆“出圈”,新一年的高招錄取季,養老相關專業受到了更多關注。新京報記者獲悉,山東女子學院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今年本科招生160人,比去年增加40人,考生對該專業的認同度進一步提升。

 

    一個月前,在山東女子學院舉行的畢業典禮上,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畢業生代表林曼青穿上學士服,走到老師面前接受撥穗,並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4年前,她和69位同學一起來到山東女子學院,開啟一段全新的旅程。4年後,他們成為全國首屆養老專業本科畢業生。

 

    畢業前,該校為首屆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舉辦了就業雙選會,400多個崗位虛位以待,100余名畢業生(含專升本畢業生)供不應求,甚至出現“多個崗位搶一個畢業生”的盛況。

 

    養老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為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進一步推動養老產業發展,2019年10月,教育部等7部門聯合發文,鼓勵引導普通本科高校設置家政學、老年醫學等養老相關專業。2020年9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和山東女子學院成為全國首批設立此專業並于當年招生的本科院校,今年兩校共有近100名養老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

 

    據悉,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今年的32名畢業生中,除個別學生出國深造外,大部分同學都將進入養老行業工作。

 

    帶著蓬勃朝氣進入養老行業,他們被稱為“青春養老人”。山東女子學院社會與法學院院長閆小紅的切身感受是,隨著時代發展,社會對這個專業的認知更加深入。“隨著我們學生不斷進入行業發光發熱,大家能看到這個行業的確能給年輕人提供很大的成長空間,相信未來公眾的偏見會慢慢扭轉。”

 

山東女子學院舉辦養老服務管理本科專業首屆畢業生就業雙選會。圖/山東女子學院官網

 

首屆畢業生多數有意選擇到養老企業就業

    “在老齡化時代和消費時代的大背景下,養老產業前景可觀,總體呈現多元化、市場化和社區化三大發展趨勢。”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羅娟指出,養老服務人才是當前國內最搶手的人力資源之一,越是市場化經營程度高的養老院,越需要有經驗、會管理、懂技術、高素養的高級人才。

 

    山東女子學院養老服務管理專業負責人陳姝君解釋,養老服務管理涉及的領域廣,內容多,老年人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品質化的特點,學生需要掌握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護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和能力,體現在崗位上,可能會有管家崗、活動策劃崗、項目研發崗、行銷崗等等。

 

    “希望能夠紮根養老行業,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林佳華的職業規劃非常明確。去年12月她開始實習,從事對接養老機構或者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諮詢工作,為對方提供專業建議。在實習過程中,她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逐步清晰,希望能去高校當老師。

 

    今年4月,林佳華開始找工作,5月中旬,她已經有了心儀的崗位和offer。“面試時看到競爭對手都是碩士生,感覺自己沒戲了,但是結果卻讓我感到非常意外。雖然我是本科生,但因為專業對口、實習經歷比較豐富,在一眾高學歷競爭對手中,拿到了這個offer。”畢業後,林佳華將回到故鄉福建,到當地一所職業院校做教師,教智慧健康養老專業的學生。

 

    今年3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養老服務管理專業舉行專場就業與實習招聘會,邀請了滬上30餘家養老服務機構,這些機構帶來副院長、院長助理、儲備幹部、個人養老顧問、養老秘書、醫保秘書等120余個崗位。

 

    “已簽約的學生,大部分選擇養老行業的機構、行業協會、公務員系統等,崗位涉及院長助理、儲備幹部、養老秘書、生活管家、行政管家、養老社區管家、社工、市場策劃等。”羅娟介紹。

 

    “雙選會上,招聘機構的數量超過了我的預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24屆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學生劉佳芸告訴記者,該專業提供的實習和工作機會比較多,不管是單獨推介還是大型招聘會,大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規劃,有一定的選擇空間。

 

    但劉佳芸也發現,儘管崗位類型呈現多樣化趨勢,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崗位明顯傾向於招聘具備實踐經驗的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另外,從薪資待遇來看,整體工資水準與自己的預期相比偏低。

 

    山東女子學院社會與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吳玉霞告訴記者,該校首屆畢業生多數都有意向選擇到養老企業就業,還有部分同學選擇讀研或者考公考編,以及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入伍。“之前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基本都是專科,今年是第一批本科學歷層次的畢業生,企業對於本科層次人才的需求更大一些。”

 

“原來養老專業不是要做護理員”

    “我越來越覺得我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林曼青跟記者回憶起四年前高考志願填報的情景。

 

    “當時父母建議我填報這個專業,我第一反應是畢業後要做護理員,說實話我一開始是拒絕的。進入大學後,學習了很多專業知識,大一的時候有一門課讓我對養老行業整體的認知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林曼青說。

 

    那門課程名叫《社會調查實踐》。老師帶隊,同學們分組進入到各個機構中參觀學習,借著這個機會,林曼青看到養老行業的真實情況。“並不是我之前理解的或是從傳言中聽到的樣子,老年人跳舞、做手工,很有活力,機構裡一些工作人員都非常年輕。”

 

    林佳華在填報志願時更為慎重。“專業選擇非常重要,這關係到以後要從事什麼工作,我首先要對它感興趣才敢選。”進入專業進行系統學習後,對專業的認識進一步加深,“我發現養老行業的專業知識覆蓋面很廣,並不單純是最基礎的照護和照料,而是多學科交叉,可能涉及老年人護理康復、心理健康、法律知識,老年人維權、社會保障等等。”

 

    在學習過程中,劉佳芸曾遇到一段迷茫期。她告訴記者,當初填報志願時,自己對於這個新設專業抱有濃厚興趣與好奇心,但在思考本專業是否具備顯著競爭優勢的同時,社會對這一專業的接受程度和需求情況也讓她心存疑慮。

 

    “我最初對這個專業的認識相當模糊,身邊許多人以為這個專業是學習養老護理知識。實際上,在我入學之初,專業的老師就告訴我們培養的重點側重於管理。”隨著四年的深入學習,劉佳芸對個人發展方向的看法發生了變化,“最顯著的轉變在於我認識到我們學習和服務的物件並不局限於養老機構,而是廣泛覆蓋整個養老行業。”

 

    “在學習過程中,涉及的專業知識面非常廣,宏觀層面包括解讀和把握政策方向,洞察對行業發展的整體影響;中觀層面上對於行業內部的細分領域,如對養老金融和智慧養老等前沿領域的學習,把握其發展趨勢和潛在機遇;微觀層面上涵蓋了養老機構的內部管理以及和服務老年人的技巧等。”劉佳芸補充道。

 

    養老專業與產業對接密切。陳姝君告訴記者,學校會定期邀請企業或者行業中的專家到校給學生進行專題講座,讓學生們瞭解前沿政策、行業變化,有的企業也會帶著真實專案到課堂中跟學生分享。“除了專家進課堂,學校也會派教師進入養老企業或者民政部門頂崗實習,深入瞭解行業一線。通過這些途徑,實現課堂和行業前沿的無縫對接。”隨著科技進步,2024年,學校還會在專業課程中加入大資料、人工智慧的課程模組,讓學生們及時瞭解行業的最新變化。

 

    羅娟介紹,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該專業以機構養老服務管理和社區養老服務管理為兩個主要方向,以組建學校專業教師和實訓基地帶教老師“雙師型”教學模式,以及“醫—養—康—護”四位一體的專業知識培養體系為主要特色,著力培養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品質較好的養老服務管理人才隊伍”,包括養老機構的職業經理人、社區養老規劃師、個人養老顧問等三類人才。

 

    據悉,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團隊共有11名專業教師,師生比為1:11。博士學位教師占到85%,專業教師團隊7人為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所有教師都是具有養老服務管理背景的專業教師,部分教師有行業背景。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課程之一是養老金融,同時也是最有難度的課程之一。”劉佳芸告訴記者,養老金融是個交叉學科,有很多分支領域和多元主體的參與,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老年人的收入和消費特徵,還要理解很多金融相關的知識點。“當時在課堂上,老師還帶我們研究了數款個人養老金產品,並通過一些實操軟體進行模擬交易練習。”

 

與行業緊密結合,社會實踐讓學生深入養老一線


    “社會實踐是大學時期濃墨重彩的一筆,甚至比課程還要精彩。”林曼青告訴記者,通過專業課學習,以及老師和學長學姐的經驗傳授,自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體系,再加以實踐,認識就更加深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入真實崗位之後很快就可以上手。”

 

    陳姝君介紹,大一時設置了專業和理論基礎課,讓學生夯實基礎,大二時課程更加聚焦,延伸到老年社會工作、養老企業經營管理、老齡產業經濟學等,後續會加入一些技術性課程,比如活動的組織策劃、中醫技術療法等。除課程外,從大一開始,就加入實訓,每週及寒暑假都會由老師帶隊組織學生進入養老機構或社區進行實踐,到真實場景中與老年人互動服務。大三上學期,學生們會進行持續一個學期的集中實習,更好更全面地瞭解養老機構的崗位設置與要求,探索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崗位,為未來就業打下基礎。

 

    同樣,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在專業課老師的安排與牽線下,學生們從大一開始就進入養老機構實習,從基礎的護理崗做起,逐漸過渡到運營管理崗,從而瞭解整個機構的運營方式。“這對學生認識養老行業、職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羅娟說道。

 

    羅娟告訴記者,從專業建設之初,學院就與多家養老行業龍頭企業緊密合作,攜手定向培養服務管理綜合型人才,並鼓勵學生就業和深造。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已與國內外多家養老機構和多個社區養老服務組織及相關政府部門簽訂產學合作協定、校外實習基地和協同培養意向,為學生提供獎學金以及實習和就業機會。

 

    大學四年間,林曼青和同學們一起做了大量社會實踐活動。“每次我們去敬老院或者社區給老年人做志願服務活動,結束後要走的時候,爺爺奶奶們就會問:‘你們還會再來嗎?你們下一次什麼時候來?’那個時候我就特別感動,我們一些很尋常的舉動,可能會改變他們一天的心情,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一開始並不想做護理的林曼青,在大三實習實踐的時候,反而選擇了去一線做護理工作。“我特別想瞭解養老最基層的工作是什麼,以及老年人真正的護理需求。所以選擇了一家專門照顧認知症(即阿爾茲海默症)的機構,做了四個多月的護理員。

 

    “做護理是我一開始填報專業時最害怕的事,但是後來,我的想法變了。”林曼青說,一方面,如果未來要深耕這個行業,就必須要瞭解如何去照顧老人、知道老人的真實需求;另一方面,林曼青的外公那時出現了早期認知症的症狀,“我突然發現,這種疾病其實離我們很近,是很多老人會遇到的疾病。如果有機會去瞭解這個群體,並把我的所學帶給家人、身邊的人,甚至更多的老人,是一件好事。”

 

強調價值觀念培養和對行業的熱愛


    這段實習經歷也讓林曼青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思考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行業。

 

    “一開始只是課本上的理論的東西,我覺得自己學到了好多,認為自己很適合這個行業。但是真正進入實操,才發現,現實和課本存在很大差距。剛去機構實習時,林曼青一度陷入低迷狀態。後來,在跟各種各樣的老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她逐步習得了一些技巧,“有的老人需要陪伴和傾聽,有的老人則像小朋友一樣需要鼓勵。”

 

    “在和老人相處的過程中,溝通很重要。有些老人特別健談、有很多想法,這就需要我們充當好傾聽者的角色;還有一些老人不善言辭、不愛說話,我們就需要適當鼓勵,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故事。由於方言等原因,有的時候通過言語溝通很難完全理解老人的需求,我們也會通過一些肢體語言和老人互動,這也是溝通中的一個小技巧。”劉佳芸說道。

 

    林佳華坦言,在接觸一線之前也會有迷茫,但在進入不同模式的機構中去調研實踐之後,從事這個行業的想法就愈加堅定了。“我在機構從事護理和前臺工作的時候,和很多老年人有近距離接觸,我發現,和他們相處的時候,我很開心,很喜歡和他們做朋友。有很多爺爺奶奶都很喜歡我,而且他們每個人的人生閱歷都像是一本書,有很多我可以學習的地方。”

 

    “畢業前最後一次實習,我做老年人能力評估崗位,公司一位管理人員說的話對我很有啟發。他說,我們是‘青春養老人’,進入這個行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信念,這項事業是涉及每一個人的社會民生,每個人都應該享有有尊嚴的老年生活。一旦帶入這個想法,從事養老就有了更多的積極性。”林佳華說道。

 

    在學校,老師們也給予學生很多引導和幫助。吳玉霞告訴記者,在學生的個人成長規劃上,老師們除了幫助他們提升綜合素質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行業的熱愛。養老行業需要有情懷的,老師們親身垂範,用自己對養老事業的積極熱忱感染學生,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我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理念。”陳姝君強調,從事養老行業首先要熱愛這個行業,要尊重長輩、熱愛生命。學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專門安排了服務倫理課程,在社會實踐中也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意識。

 

社會對養老專業的偏見在慢慢扭轉


    “我很喜歡‘青春養老人’這個稱呼。”林佳華告訴記者,現在國家對於養老產業的人才培養力度在逐年加大,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行業、在行業內深耕,“首屆本科畢業生受歡迎,是一個很好的信號,我們也會更有信心。”

 

    林佳華告訴記者,自己想在養老行業紮根。她注意到,在讀大學的這4年間,養老行業的發展趨勢很驚人。4年前還是傳統養老機構居多,但是慢慢地,旅居養老、社區居家養老、CCRC養老社區(持續照料退休社區)等新型養老方式逐步出現,各機構都在進行創新探索,崗位也更加多元化。

 

    劉佳芸也對養老服務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同時她也有自己的思考:“從社會與經濟等多維度審視,未來行業的發展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態勢;但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譬如服務供需不匹配、從業人員的薪酬待遇等問題,能否在未來得到有效解決,關係到行業未來的發展。”

 

    羅娟分析稱,銀髮經濟時代到來,養老服務管理在全社會的全產業鏈都需要,包括消費、投資、生產等都涉及。雖然開設新的專業有難度,但這是專業建設的應有之義。“當然,我們也認識到社會和家長對新專業的認知加深還需要一定時間。”

 

    但是,社會和家長認知的確在慢慢轉變。羅娟告訴記者,在養老本科專業招生的前一兩年,第一志願錄取率較低,有的學生是被調劑進養老專業的,但是,這一情況很快就發生變化。

 

    “考生、家長意識到,養老服務並不是就是照顧老人飲食起居或當保姆,而是涵蓋了服務老年人的教育、文旅、金融、保險、醫療器械、數字平台、住宅適老化改造等領域。在養老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有年輕人大展拳腳的空間。從近年趨勢來看,學生主動選擇該專業的比例呈上升態勢。家長和社會對養老行業的認知不斷提升,學生也不斷加強為養老事業做貢獻的信心。”羅娟說道。

 

    陳姝君也明顯感受到了這一變化。“一開始有質疑和擔憂很正常。每年招生季,我都會接到大量的學生和家長諮詢。2020年,家長們打電話諮詢的時候,問得最多的就是‘這個養老專業是不是就是伺候老人的呀?’‘這個專業就業怎麼樣呀’等等,往往需要做大量解釋,家長才會理解。幾年下來,現在家長問這樣問題的很少了,打過來一般都諮詢更為深入專業的問題。“今年高招季,不少家長在報考諮詢時提到,看到我們學校首屆畢業生就業的相關報導,在自己子女填報志願時更加傾向選擇養老專業。”

 

    “這說明,隨著時代發展,社會對這個專業的認知更加深入了。未來會有更多年輕學生進入到養老行業,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服務老人,推動養老服務管理的專業化和精細化發展,學生也能從這一朝陽產業中找到個人發展空間與發展機會。”閆小紅表示。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