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新住民創業力 新住民有難都找黃琦妮
來源 :遠見雜誌 | 記者 :沈瑜 攝/賴永祥 | 時間 :2024-06-04 | 40 瀏覽 : | 分享到:

    在台灣的菲律賓新住民,幾乎沒有人不認識她。她所開設的臉書社團「菲台之音」(PhilTai The Voice),已是姊妹們傾吐心聲、尋求協助的知名平台。她就是來台12年的菲律賓新住民黃琦妮。


    「老公為什麼對我態度這麼差?」「婆婆一直使喚我!」「哪裡可以買到菲律賓商品?」「前夫不讓我看小孩怎麼辦?」各種疑難雜症進到菲台之音,黃琦妮都會一一回應。


每天在「菲台之音」平台解決新住民姊妹疑難雜症的黃琦妮,也兼任主持人等工作,但對她來說,陪伴兒女成長是現在人生最重要的事。


    黃琦妮發現,「最常見的問題是婚姻,尤其是婆媳問題,」而這也是她創辦菲台之音的初衷。

 

新住民的「張老師」 搭起台菲友誼橋梁


    外型亮麗,說一口流利中文,不時穿插美式英語的黃琦妮,中英切換自如,經常出現在各媒體平台。她在YouTube成立「Hello PhilTai我愛台灣和菲律賓」頻道,有她載歌載舞介紹的「一次聽懂菲律賓神曲」、在台灣打拚的外國人採訪、還有「台灣悠遊卡怎麼用」的影片。她也主持過許多活動,譬如Mr & Ms Fit In 2019選美比賽、AFACE菲律賓模特競賽;而各大電視節目,包括李四端主持的「這群老外在台灣過的『很可以』」、「WTO姐妹會」等,她也是座上賓。


    黃琦妮身分多元,現為全職媽媽、新住民的「張老師」、主持人,也開班教美妝。但做這麼多事,目的只有一個,「搭起台菲間的橋梁,」現年37歲的黃琦妮說,她親身感受,台菲人民彼此有很大鴻溝。


    黃琦妮從小外向大方、熱愛表演,3歲在天主教帶小朋友唱詩歌,5歲演舞台劇,中學跟朋友組團四處表演hip-hop、傳統舞蹈等。她也熱愛教育,19歲(菲律賓高等教育16~19歲)從菲律賓宿霧師範大學畢業後,當英文老師時,認識了台灣先生,兩人相戀到結婚,2007年來台定居,任教於美語補習班,直到2012年生子後,為了方便在家帶孩子,改做線上授課。2015年懷第二胎後,才停止英語教學。


    身為菲籍英語老師,她對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瑪麗亞怎麼變老師了?」的說法,曾在節目上回應,「瑪麗亞本身是很美的名字,可能大家對瑪麗亞有一種印象,」她希望台灣人相信菲律賓人一樣也能教英文。

 

創辦「菲台之音」熱衷文化交流與行善


    2007年她在鄧公國小上中文課,有許多台灣的老人家一起上課,阿公阿嬤看到她是東南亞人,直接就問,「你可以介紹外籍新娘嗎?多少錢?」讓她受辱又受傷,所以她提醒記者,最好不要問新住民「你跟先生怎麼認識?」萬一當初是仲介的,會再次傷害到新住民。

 

黃琦妮跟許多新住民一樣,在台灣生活,都有過不愉快的經驗。


    黃琦妮感到,台灣人對菲律賓仍停留在菲傭、貧窮等刻板印象;她也發現跨國婚姻出現裂痕,大多來自文化差異,譬如菲律賓人結婚後,一定與夫家分開住,但台灣鄉下大多是三代同堂;菲律賓女性從小受美式教育,較有主見,這與台灣家長希望媳婦「溫順聽話」又大不同,因而與夫家產生摩擦。


    這些因素促使她來台不久就在臉書開辦菲台姊妹會(PhilTai Organization),「我代表菲律賓Philippine的『Phil』,先生是台灣Taiwan的『Tai』,合起來是PhilTai」,希望建立一個像family的組織。


    初期成員限定跟台灣人結婚的菲律賓人,2010年開放移工與各國新住民,後來也有台灣人加入。2017年更名為菲台之音,目前有1萬多人按讚及追蹤。


    自從經營PhilTai之後,黃琦妮出錢出力,每天行程滿檔,還得抽空回覆私訊與管理平台,不定時舉辦聚會,包括文化交流及慈善活動。


    曾有姊妹訴苦說被台灣人吐檳榔,嚇到不敢出門;也有被夫家限制自由、不能用電話,「你能想像,到現在都還有喔!」


    面對各種婚姻諮詢,黃琦妮會提出解決方案,譬如跟老公吵架,該怎樣做?若想離婚,她會提供程序建議。若想繼續下去,她也會建議如何與老公相處,例如要多分享自己母國的文化,不要跟老公賭氣不說話,要彼此溝通等。她曾勸導過一對夫妻,復合後還迎來第二個寶寶。


    黃琦妮也運用平台募資、收集舊文具或玩具,寄到菲律賓的偏鄉小學,資金明細都公布在平台上。台灣孩子大多擁有許多玩具文具,這些都是菲律賓偏鄉小孩很需要的資源。


    今年,黃琦妮在左手腕刺上一個「;」的記號,這是國外非營利組織正在推廣的概念,分號是停頓與轉折的意思,鼓勵憂鬱症、精神壓力過大的人,低頭看看身上的分號,就能再次振作、重燃對生命的熱情。她希望走在路上,有人看到她的刺青,就能意會到,「原來還是有人懂我的」。

 





全台由新住民開設的餐廳比比皆是,其中,又以高雄五福路上的「陳莉莉印尼美食」最出名。


    這家印尼美食店不僅以巴東牛肉、羊肉沙嗲等印尼傳統菜色打響知名度,更是高雄唯二「MR」等級的清真認證餐廳之一。不僅是印尼人的最愛,也吸引眾多台灣人及觀光客慕名而來。

 

陳莉莉(右)與印尼同鄉呂品怡,在「陳莉莉印尼美食」餐廳作伙烹調出美味印尼家鄉菜。


    MR等級,非常不易取得,全餐點都要符合回教戒律、老闆也要信奉回教,且不得食用豬肉、血和酒精的飲食。從原物料到工廠設施、製造機械、包裝、倉儲物流及零售,都須符合伊斯蘭教義,譬如宰殺前還要朗讀真主之名等流程。

 

虔誠穆斯林,熟知印尼人的飲食習慣


    印尼正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超過八成五的國民都是穆斯林。在高雄也有近5000位穆斯林,以印尼移工、新住民居多。2018年底,高雄約有2000多位印尼新住民。


    早期,台灣根本沒有清真認證的食物,台灣穆斯林只好以素食取代,但台灣口味偏淡,不像印尼重辣,素食無肉、價位又較高,許多穆斯林常為飲食所苦。


    2016年,陳莉莉印尼美食店的成立,終於讓印尼朋友得以品嚐到家鄉味,很快就抓住穆斯林的胃。


    為何這家餐廳深獲穆斯林喜愛?因為創辦人之一的新住民陳莉莉就是來自印尼東爪哇的虔誠穆斯林,深知印尼人的飲食習慣與口味。不僅如此,店內的廁所比照印尼當地,提供沖水水管,供穆斯林如廁後使用;二樓還特別開設一間祈禱室。


    陳莉莉原本在印尼的工廠上班,私下跟開餐廳的房東學料理,生孩子後無法上正班,乾脆創業開餐廳。然而1999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印尼通貨膨脹嚴重,陳莉莉無法繼續經營,只好到台灣當看護工。


    2001年,她先擔任家庭看護,照顧坐輪椅的一對老夫妻,舉凡包尿布、推輪椅、煮飯及大小生活起居,工作繁重。由於阿公失智又重聽,常常半夜2點吵著要吃飯,陳莉莉常常要爬起來煮。


    棘手的是,阿公喜歡吃豬肉,但穆斯林碰都不能碰,陳莉莉只好戴手套料理,但每天仍提心吊膽,深怕不小心犯了戒。


    曾有台灣人開惡劣玩笑,請她吃肉,咬下去發現口感不一樣,問說這雞肉的味道怎麼怪怪的?未料,對方大笑說是豬肉,嚇的她趕緊吐出來,對方見狀還戲謔,「你的阿拉在印尼啦!」


    來台灣後,她常為了飲食困擾不已,直到2006年在台灣結婚後,終於可以烹調自己想吃的食物了。


    後來,許多當看護的同鄉姊妹常跟她抱怨,真的很想吃家鄉菜。陳莉莉靈機一動,或許可以外送餐點給姊妹們。

 

印尼看護邊吃邊哭︰跟媽媽口味一樣


    她開始做便當,每天能做出約20份,每份賣100元。早上先送一批昨晚做好的便當,中午再煮晚餐的便當,下午再送一批。沒想到吃過的新住民、移工都讚不絕口,連台灣雇主都好奇訂購。


    隨著規模愈做愈大,她還分送便當到漢神巨蛋、澳之際、美術館、七賢路等處的公園,給推阿公阿嬤的外籍看護,連先生都加入外送行列。


    陳莉莉手藝愈來愈好,開始參加各大廚藝競賽,2013年贏得「異國美食拼第一」亞軍;2015年高雄市民政局舉辦的「異國美食我最棒」比賽,她與伙伴在20支隊伍中脫穎而出,以「薑黃飯」取下第一名。同年也拿下「打造新住民幸福家園」美食比賽熟食組的冠軍、涼拌組的亞軍。


    「烹飪是我最快樂的事!」她婚後也曾擔任過醫院看護、仲介翻譯、工廠作業員,但只有廚房才是她心之所愛。


    2016年,她在高雄南華路租了一間店面開餐廳,立刻吸引移工、新住民前來用餐。曾有位在台灣多年的看護,邊吃邊哭著說,「這個跟我媽媽的口味一樣!」


    由於生意興隆,很快將小店面擠得水洩不通,有台灣人客戶跟陳莉莉反映,雖然很喜歡你的料理,但能不能有比較幽靜的用餐環境?


    於是陳莉莉與在台灣快20年、當保姆的印尼同鄉呂品怡,及呂品怡的雇主陳菁菁,三人出資,於2017年在五福路打造了溫馨又友善的餐廳,還申請中國回教協會的認證,一次就過關,印證她們對飲食品質的把關成功。


    後來,南華店搬遷至高雄火車站附近的建國三路,五福店以服務台灣人及觀光客為主;建國三路主要服務移工、新住民。


    日前陳莉莉因另有生涯規劃而離開餐廳經營,但餐廳仍沿用「陳莉莉」的名號,繼續提供台灣穆斯林朋友安全、舒適的飲食服務。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