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175萬隱形新勢力渴望被認同
來源 :遠見雜誌 | 記者 :彭杏珠 攝/陳之俊、張智傑、賴永祥 | 時間 :2024-06-04 | 59 瀏覽 : | 分享到:

    有一股新勢力正席捲全台!在很多住家、工業區、養護機構、菜市場、校園裡,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人數已突破175萬大關,僅次於六都,甚至比全國第一大縣彰化縣,還多出48萬人。


這些人就是長期被貼上「貧窮、落後」標籤的移工、新住民及其新二代們。


    台灣於1989年10月引進外勞,移工人數已增至近71萬,加上54萬5000人的新住民、50多萬的新二代,總數已達原住民(近57萬人)的三倍,成為僅次於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之後的台灣第四大族群。

 

台灣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這群新興勢力的身影。


移工、新住民、新二代達175萬人是原住民的三倍,台灣第四大族群

 

一、勞動力~填補3D產業的人力缺口

    首先是彌補台灣不足的勞動力。近20年來,台灣缺工已成常態,政府才開放東南亞移工從事國人不願意做的3D(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difficult)工作。目前在台移工共70.5萬人,其中42萬名是廠工,占製造業勞工總數13.57%,亦即每7個製造業勞工中,就有一名外勞。桃園中壢市因廠工眾多,甚至還被網友戲稱為「勞壢市」。

    移工雖非住民,但政府多年來放寬政策,2012年更將累計工作期限從9年延長至12年。目前在台3至6年的移工有19萬3415人,6年以上為11萬8702人。說他們已經將台灣視為第二個家鄉,也不為過。

 

20年來,移工補足勞動力缺口 製造業移工占近14%,每7人就有1位是移工


    移工們已視台灣為第二個家,逾30萬人在台居留超過三年。長久以來,部分勞工團體質疑企業基於成本考量,寧可引進外勞也不聘雇本地人,「但台灣的外勞薪資與本勞並未脫鉤,底薪一樣,如果不是找不到本地人,沒必要用語言不通的外勞,」一位機械業老闆說。

    他以親身經驗指出,月薪給到5、6萬台幣,還請不到台灣年輕人。曾有新人工作3個月,辭職不幹。事後追問才知道,女朋友不喜歡黑手,因為閨密知道男友是工人,很沒面子。

    CLC集團總經理周麟杰坦言,如果沒有移工,對台灣影響太大了,部分產業恐難以生存。

 

台灣的漁港到處可見移工,每4.7個船員就有一名外籍漁工。(左二為聖多福天主堂神父陳文鐵)

 

    不僅製造業對移工依賴甚深,台灣從南到北的漁港,幾乎都充斥著外籍漁工的身影。《遠見》記者曾跟隨聖多福天主堂神父陳文鐵到基隆八斗子漁港訪視,觸目所及幾乎都是外籍漁工。一艘漁船的狹小甲板上,擠滿來自越南、菲律賓的漁工,有的在逢補漁網,有的在準備午餐。他們個個就像東南亞的陽光一樣,熱情奔放,不斷邀約神父一起用餐。

    再往東行進,近午時分抵達新北市深澳漁港時,岸邊清一色也是漁工,有越南漁工在刮魚鱗作飯;還有印尼漁工在船艙外休息,當他們看到陌生人拿起相機,不閃躲還主動「比YA」入境。

    2018年,台灣光境外漁工就有2萬600名(從國外上船,從事遠洋漁業捕撈)、加計境內漁工共3萬3235人。目前台籍船員約12萬6355人,亦即每4.7個船員就有一名外籍漁工。扣除台籍船長與輪機長,漁工從事捕撈的比例更高。

 

二、照顧力~24萬個家庭的長照幫手

    移工不僅填補勞動力缺口,還擔負起照顧責任。全台有近26萬名外籍看護工,有24萬餘人是家庭看護,其中,印尼籍占比高達76.6%(19萬8616人)。全國大大小小社區,經常可見帶頭巾的印尼看護推著輪椅,帶阿公阿嬤到公園曬太陽。

她們撐起台灣的長照政策 八成八的看護工都是外籍人士

    其實,想申請外籍家庭看護並不容易,必須通過巴氏量表的評估,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陳秀蓮說,能通過申請的多數是失能、長期臥病患者,外籍家庭看護,擔負著台灣24萬個重症病患家庭的照顧責任。

    對照3萬5081名的台籍照護員,台灣將高達八成八的照護工作都交給移工處理。且外籍看護連同加班的平均月薪僅1萬9927元,全年無休比例達三成五,但台籍照護員平均月薪為4至7萬。陳秀蓮說,「如果沒有外籍看護,台灣的長照機制已經崩盤。」

    鑑於台灣社會對外籍看護的高度倚賴,政府於2015年9月特地將外籍家庭看護工在台年限,從12年再延長至14年,可以照顧同一個家庭達14年。台北聖多福天主堂神父賴南柯說,很多外籍看護長期照顧長者,陪伴走完最後的人生,親如家人,甚至還有人將遺產留給看護。

 

全國大大小小社區,經常可見印尼看護推輪椅,帶阿公阿嬤到公園曬太陽。

 

三、生育力~減緩台灣少子化危機

    移工所提供的勞動力、照顧力,協助台灣社會得以正常運作,也多虧了新住民,否則台灣的生育率,會更加雪上加霜。

    1990年代起,台灣很多經濟弱勢男性,開始大量迎娶新住民,2003年達到最顛峰時,每3.1對新人當中,就有一對跨國婚姻,其中又以陸、港澳配偶與東南亞配偶居多。近幾年趨於穩定,新住民配偶維持在13至15%間。2018年每6.6對新人中,約有一對是新住民。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不避諱說,他家族親戚的太太就是東南亞新住民。有一位身障親戚娶了越南太太,另一位因車禍截肢的親戚,則娶了泰國太太。

    大量的新住民為台灣帶來難得的新生命。2004年達到最高峰,每7.3個新生兒就有一位新二代。這幾年,新二代占比大概維持在8%左右,約14個新生兒有一位是新二代。

    2003年每3對新人就有1對跨國婚姻,近年趨於穩定,2018年跨國婚姻約15%;2004年每7個新生兒就有1位新二代,2018年新生兒中,新二代仍占7.62%。

    今年3月底,「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網站列出2019年各國出生率排名,台灣在全球200個國家中敬陪末座,平均每位婦女僅生1.218個孩子。雖然有社會學家覺得談生育力,矮化了新住民的角色,但薛承泰強調,台灣的生育率在2004年就開始被聯合國關注,直到今天15年了,還一直吊車尾。「如果沒有新住民,少子化情況會更嚴峻。」

 

近十幾年來,台灣生育率一直吊車尾,還好有新二代加入。


    新住民除了緩解低生育率,更是家庭的支柱。長期關心移工、新住民議題的桃園市八德聖母升天堂神父阮文雄說,嫁來台灣的新住民多數是經濟弱勢,夫家的條件也不太好,常遇到先生失業,無以為繼的困境。

    「她們除生兒育女、照顧公婆,還是經濟的主要來源,」阮神父看過很多外配上班、創業,撐起家庭一片天的案例。

 

四、創業力~新住民開店,扛起家庭的經濟重擔

    其實,也不要忽略新住民的創業力。很多傳統市場裡,經常可見她們的身影,有的賣菜賣水果、有的經營服飾店,最多的是開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料理小吃店。

    台北中山北路三段的金萬萬名店城二樓,專做菲律賓人生意的老闆幾乎都是新住民,菲律賓小吃店多達十幾家,有一位新住民,週一至週五在公司當總機小姐,星期日到金萬萬做小吃生意,一個月僅做四天生意,扣掉成本可以賺2、3萬元。「她很厲害,一個人扛起整個家庭的經濟重擔,」她的菲律賓朋友說。


新住民開店的很多。金萬萬名店城美容院生意興隆,老闆娘樂開懷,還提供工作機會給故鄉姊妹。


    還有人開美容院。一位打扮入時的40歲菲律賓外配,嫁給台灣廚師20年。12年前,她到金萬萬名店城二樓開美容院,沒想到生意興隆,又開了第二家分店。每到例假日,美容院擠滿客人,「我會說菲律賓話,短髮燙髮1000元、長髮1600元,受到在台菲律賓人歡迎,」老闆娘沒想到會創業成功,甚至還有能力提供新住民工作機會。

    其實,30幾年下來,新住民的組成已質變,不少擁有大學、碩士學歷的新住民,透過自由戀愛而嫁到台灣;也有來台讀書的東南亞籍新住民。甚至,還有人在大學當越語老師或節目主持人。

    最令人意外的是,移工、新住民竟然成為台灣年輕人前進東協的試金石。台中市東協廣場內的福爾摩沙雲創基地,針對移工做市調,協助學員成功行銷越南、印尼等市場。

 

五、消費力~年商機上看300億,沒落商圈起死回生

    五種力量中,最被外界忽視的莫過於消費力。多數人認為東南亞移工家境貧窮才會來台工作,不可能有什麼消費力。但周麟杰說,移工雖然薪水低,多數很勤勞,有人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賣自製的肉丸子;也有在鄉下照顧老人的看護,在雇主閒置的土地種菜,三把賣50元,月入數千到上萬元。

    有一位在新竹照顧老爺爺的印尼看護,每天回收電視機等破銅爛鐵,幾年下來,外快高達十幾萬。

    台中市中區繼光商圈主委張進鑫說,70.5萬名東南亞移工,以及約16萬的東南亞新住民,每人只要月消費3000元,一年就有311億的商機。

    在台灣的工業區、火車站一帶早已形成移工商圈,最有名的就是桃園、中壢車站的東南亞聚落,還有台北中山北路的菲律賓商圈。連沈寂多時的台中第一廣場都是靠移工而復活,2016年7月更名為東協廣場。

    第四大族群所帶來的五大力量,正在顛覆民眾的刻板印象。長期關注移工教育議題的One-Forty(非營利組織)創辦人陳凱翔,今年10月將舉辦「轉機台灣」展覽,透過鏡頭闡述移工來台至返鄉創業的過程,藉此讓民眾更瞭解移工。他說,「今年剛好是政府引進移工後的第30年,期許他們能成為轉機台灣的新動力」。

 

他們的消費力不容小覷,東南亞移工以及東南亞新住民,每年商機達311億元台幣。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