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圖說《星雲大師文集》第十一講‧寺院美學(上)
來源 :文章出處/佛光山資訊中心 | 記者 :文旅匯報/圖片整理 | 時間 :2024-02-24 | 74 瀏覽 : | 分享到:


星雲大師文集之僧事百講6-佛教推展,第十一講‧寺院美學(上)


  中國的寺院庭園講究簡樸、廣大遼闊之美。其格局就不是只有幾棵樹、一點流水般的小巧玲瓏,也不講究精緻。中國大陸的寺院庭園的特色是寬、大,講究氣派、氣勢。

 

  自古以來,佛教以廣博的義理及悠久的歷史文化,不但豐富各個地域的藝術內涵,更發展出特有的寺院美學。寺院美學含括的內容很廣,從佛像、壁畫、建築、碑文、園林景觀、殿堂擺設,到梵唄音樂、各種佛門威儀,乃至禪門清淨美好的語言皆涵蓋在「寺院美學」的範圍。

  在這個講次裡,針對寺院美學的內容、意義及如何影響人心等,為大家提出實用的說明。

 

星雲大師應答內容:

 

問(1):在寺院所有的建築物中,以大雄寶殿最為重要。大雄寶殿應該如何布置才符合美感?


答:說到環境布置的美學,世間上以華麗複雜、多彩多姿為美,大雄寶殿要如何布置才莊嚴、才有美感呢?其實,簡單就是美,佛殿裡的陳設越簡單越好。中間是佛像,四周什麼都沒有;縱使有,也只是一些雕刻或佛、菩薩聖像,不可任意放置雜亂、點點掛掛的東西,否則顯得畫蛇添足。

  此外,佛像要莊嚴,莊嚴就是美中之美。佛像前的供桌上放置香爐一座、線香一支就可以;如果覺得太簡單,可加燭台一對;感到太過單調,還可以擺設花瓶一對,裡面插上鮮花,就很對稱、有美感了。

  大雄寶殿的布置,需要有的擺設一樣都不可少,那會失去殿堂的莊嚴;不應該放的東西,多一樣也不行。大雄寶殿的美有一定的標準,是很簡單、莊嚴,是固定的,不可以更改。

 



問(2):前面談到佛前的案桌上,可以有哪些擺設的物品。可是常有信徒到了寺院,他們自己帶了一些供品或香、燭就擺了滿桌,這樣的情形是否莊嚴呢?


答:信徒拿供物到寺院來拜,只是一時的,這是例外。信徒把自己帶來的供品擺到佛桌上,另一位信徒來了沒有位子,就在旁邊又堆一堆供品;又再來的信徒,沒有地方,只好又在旁邊放一堆,整體上就不莊嚴。就如我們吃飯時要上菜,一桌的菜已經擺滿,還有菜要上,只好把菜搬來搬去,才能再放下一道菜。

  所以供品、香、燭擺了滿桌,這是信徒來拜的時候不得已而為之的現象。寺廟裡的出家眾,負責清理佛桌的香燈、殿主,應該將佛殿前的案桌照顧好,保持桌面的簡單美觀。

 

 

問(3):在大雄寶殿的屋頂上,有很多動物走獸,這與民間傳說的「龍生九子」有關係嗎?


答:中國傳統的寺廟殿堂,多模仿過去皇宮的形式,從佛殿的外觀,反映出當代的宮殿形象。大殿屋頂上的動物,那是中國過去宮殿式建築的裝飾物。

  九,在皇權時代,代表最高級的數字。宮殿裡的建築經常使用「九」,如屋簷裝飾的動物就有九個;龍,是帝王的象徵,所以,宮殿裡大量使用龍的造形。「龍生九子」,就是一條龍生九個孩子,牠們的名字、形貌、性格各有不同,有的喜歡在斜坡上,有的喜歡站在屋簷最危險的地方,有的歡喜在高處瞭望,有的喜歡煙火、有的力氣很大,牠們各有特色,是歷來中國傳統殿堂常見的裝飾,其中站在大殿脊樑上的龍子,一般稱「鴟尾」。

  由此可見,佛教以古代建築的形制為寺院布局,呈顯宗教莊嚴肅穆之美。

 



 

問(4):寺廟的建築物一向講究莊嚴、雄偉。佛殿的布置要簡單,何以在建築又要講究莊嚴雄偉?是否有什麼教化的功能、作用呢?


答:佛教的寺院殿堂,是佛教的代表,是信仰的中心,是信徒心靈的寄託,因此歷來的建築講究莊嚴、高大雄偉。我們到寺院,看到莊嚴殿堂的崇高、偉大,會感到自己的鄙陋,自然生起一種崇敬莊嚴、清淨的心。

  寺院是佛法弘傳的據點,宗教的建築物與居家的建設不同,主要是為了讓信徒來到寺院,能生起一個恭敬心、殷重心,生起他要信仰的信心,這是宗教教化人心的功能之一。

 

 

問(5):中國的寺廟固然如此,其他佛教國家的寺院,是否有不同的特色呢?


答:各個國家的寺院,各有特色。如韓國,基本上是仿造中國的宮殿式建築,又比中國的寺院更加古樸,以分別代表佛、法、僧的通度寺、海印寺、松廣寺三寶寺為代表;日本的寺院,是由於唐代的如鑑真大師傳法到日本,或日本的遣唐使到中國,中日往來頻繁,漢唐的文化、建築對日本佛教也造成巨大影響,像日本唐招提寺,就是鑑真大師所創建。

  現在,要想在中國找到一座標準的中國建築,並不容易,所以我們在揚州捐建一座鑑真圖書館,是以日本唐招提寺作為主館式樣,重現漢唐家風,意義甚大。

  又如泰國,當地寺廟的屋頂很高、斜度很大,面積都不是很大,但很精緻,猶如披金掛銀。即使到緬甸、中南半島等佛教國家,民間的建築雖然很簡單,但是寺院建築都非常莊嚴、光彩奪目。

 

 

問(6):在中國這麼多的寺廟中,有哪些在建築美學方面是比較特出的?


答:中國過去有一些寺廟道場,建築式樣很險峻、奇特,甚至富麗堂皇,都富有宗教藝術之美。如山西的懸空寺,名符其實就是一座懸掛在半山腰的寺院,上有危岩,下有深谷,那需要花費很多的工程智慧,是相當了不起的建築。還好這座寺院建築於古代,如果現代要建設這樣的一座寺院,必定無法通過建築法令。

  此外,位於西藏布達拉宮,佔地廣大,莊嚴雄偉;宮內有殿堂千所,佛壇萬座,在朝聖者的心中,布達拉宮是一座信仰的保壘,經常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士前來頂禮膜拜。色拉寺,是密宗黃教的本山之一,它的建築外觀類似於古羅馬時代的圓形劇場,裡面有很多僧院並立,層樓碉房參差高聳,層層相疊,其中的三大殿堂以黃金覆被堂壁,極為壯麗,因此有「黃金寺」的美稱。

  還有北京的潭柘寺、戒壇寺,它們都各有特色。鎮江的金山寺,是以民間故事〈白蛇傳〉水漫金山寺而聞名。金山寺不是建在山上,而是用寺院和寶塔將一整座山包起來,這也是很奇特的寺院景觀。

  過去我曾在江蘇鎮江的焦山參學,焦山的地理環境也很有特色。焦山位於長江中心,四周都是江水滔滔,在汪洋江海中一座孤島,上有紅牆綠瓦,也很美觀,很有美學特色。

  如陝西的法門寺、浙江天童寺、育王寺、雪竇寺,都是過去有名的大叢林。南京的棲霞山,也是江南有名的古剎,六朝聖地、千佛名藍,雖然到目前幾經修復,不過寺院莊嚴雄偉的姿態依然存在。

 

 

問(7):談到寺院的山門,山門是一個寺廟的門面。從山門可看出這家寺院的道風或特色嗎?


答:看得出來。一般寺院都很重視山門的氣勢,才到門外,還沒有進入寺院,就能感受到山門的壯觀,可以知道寺裡的內容更加豐富。過去山門就代表一個寺院,說到「山門興隆」,就表示他的寺院法務興隆,很盛況。

 

 

問(8):寺院一進門是一尊彌勒菩薩,後面是韋陀菩薩,四大金剛或四大天王分立兩旁,這樣的布置、布局,是否有特別的意義?


答:在古代,這樣的布局也是一個風氣。例如,一進到山門,先是供奉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代表「皆大歡喜」,即希望大眾到了寺院,都是一個歡喜。接下來就是四大金剛,代表護衛佛教。過去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都是天王、天將來護持,所以後來的寺院建築,也會安奉幾位天王、天將及護法韋馱在門前,相當於寺院的守衛隊。

  這樣的布局,意思是佛教以大慈悲來攝受眾生,給予歡喜、滿足,如果眾生依然冥頑不化,只好用力量來度化、折服。就如一個家庭,兒女需要父親嚴格的教育,也需要母親慈愛的照顧,愛的攝受、力的折服,都是同等重要。

 

 

問(9):在寺院中,有專門供人修行的場所,如禪堂、念佛堂,這兩個修持中心的布局有什麼特色呢?


答:禪堂裡的布局很簡單,除了座位以外,就是香板和一個鐘板,鐘板號令能通令全寺大眾的作息。禪堂裡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座位,端坐其上,能讓人感到忘我,收心攝念;所以禪堂自能營造出參禪的氣氛。

  禪堂進出有一個布簾子,走路還有一定的規矩,不能隨便走來走去,該走的時候不能不走,不該走的時候,一步都不能動,所以大眾在禪堂裡坐禪,自然相安無事。

念佛堂的進出就比較隨意一些,不過它還是講究莊嚴,講究佛號聲及儀制規矩。

  一般念佛堂都是為在家眾而設立,禪堂則以出家人為主。中國的禪沒有到民間,都到了寺院。在大陸的寺院裡,幾乎沒有一個叢林沒有禪堂,沒有禪堂就不成叢林了。除非這個寺院是弘揚律宗或淨土宗的寺院,否則都會設置禪堂。

  由於念佛法門走入民間,在家信徒自己也設立念佛會、居士林、蓮社,有的會到寺院共修,寺院裡有佛堂、念佛會,因此在家眾進出寺院,我們要講究規矩就方便得多了。

 

 

問(10):佛教建築一向崇尚自然美,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那麼寺院的庭園,大體上是如何布置規劃,來展現庭園之美?


答:說到寺院庭園之美,日本寺院的庭園布置就很美觀、雅致,如京都的龍安寺,是以庭園造景揚名國際。它沒有青翠鬱鬱的花草樹木,只有幾塊簡單的石頭和白砂鋪成,看似單調,經過禪者的靈巧設計就不一樣了。靜坐在玄關一角,觀賞庭園裡的枯木山水,就可任由想像海闊天空,體會禪定空靈的世界。

  中國的寺院庭園講究簡樸、廣大遼闊之美,其格局就不是只有幾棵樹、一點流水般的小巧玲瓏,也不講究精緻,中國大陸的寺院庭園的特色是寬、大,講究氣派、氣勢。

  中國寺院的庭園山水稱「山林」、「山場」,而不稱「庭院」,因為庭院是有限的範圍,如果是山林,範圍就很大了,可以在各處設置亭台、樓閣,就如前面提到的棲霞山,其間有「太虛亭」、「暢觀亭」等建築,漫步林中,會讓人感懷大自然之美。

 

 

問(11):前面提到日本寺廟的庭園都很美觀、雅致,是否它曾受中國佛教的影響?


答:當然。日本佛教最早是由中國經由朝鮮傳入,而且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自然有密切的關係。尤其到了隋唐時代,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華文化,甚至以佛教為國教,日本的建築、服裝,乃至生活、文字、語言,都受中國的影響,尤以佛教的影響最為深刻。即使到了今天,他們的生活中,如佛教的語言、規矩等,還是保有濃厚的佛教色彩。

 


問(12):佛陀成道後,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據說是一個完美的象徵,我們在雕塑佛像時,是否也要考慮到「三十二相」的問題?


答:佛像,不論是木石雕刻、金屬鑄造,或是坐、立、臥像,不但要有美感,還要莊嚴,才能表現出佛陀的崇高偉大與圓滿無缺,令人一見就心生仰慕,自然生起恭敬禮拜的心。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很奇特的身相。「八十種好」是因三十二相而有,所以又稱「八十隨形好」。這圓滿的三十二相,並不是天生如此,佛陀是經過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才能成就。

  這三十二相如何表現?例如手指細長、雙耳垂肩,說話如獅子吼,甚至佛有四十顆牙齒,而我們凡夫只有三十二顆。佛出「廣長舌相」,是形容佛說法的音聲可以遠聞,佛的舌頭寬廣而長,柔軟細薄,伸出來能覆蓋住鼻子,這需要三十世不說謊話,才能修成廣長舌相的功行。

  此外,佛的手垂下來能超過膝蓋,胸前有卍字、頭上有肉髻,足下有千輻輪相、身放光明,這種種的造型,自然能莊嚴佛身,不需要再穿戴花鬘或種種裝飾。

  從過去敦煌、雲岡、龍門等大石窟或各大寺院,都能欣賞到這些佛像之美。



文章出處/佛光山資訊中心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