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井迎瑞觀點:微影片中的大歷史─「學甲上白礁」祭典
來源 :風傳媒 | 記者 :責任編輯 | 時間 :2023-08-11 | 100 瀏覽 : | 分享到:
上白礁謁祖祭典為臺南市學甲慈濟宮重要之祭典,學甲慈濟宮供奉之開基保生二大帝係由福建泉州白礁祖廟分靈而來,在1661年農曆3月11日,從將軍溪畔登陸護佑鄭王軍民渡海來台,在慈濟宮現址安坐,先以草寮建廟,於1701年擴充規模至今已經有322年的歷史,是台灣古廟之一。

原文:《風傳媒新新聞專欄》2023-05-09訊。

 

上白礁謁祖祭典為臺南市學甲慈濟宮重要之祭典,學甲慈濟宮供奉之開基保生二大帝係由福建泉州白礁祖廟分靈而來,在1661年農曆3月11日,從將軍溪畔登陸護佑鄭王軍民渡海來台,在慈濟宮現址安坐,先以草寮建廟,於1701年擴充規模至今已經有322年的歷史,是台灣古廟之一。

 

所謂「上白礁」即是回到白礁的意思,原指學甲先民於保生大帝聖誕前的農曆3月11日前往福建白礁鄉祖廟謁祖請火,後因海上風險,改於在古時先祖登陸處,也就是台南將軍溪畔建「白礁亭」遙祭,除了請水火香儀式之外,更有迄今維持人力扛抬的蜈蚣陣、擔馬草、庄頭自組藝閣、文武陣、華美的輦宮等,民俗祭祀形式歷經清朝、日治及戰後,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學甲十三庄歷代居民持續參與每年的上白礁及四年一科的學甲刈香,形成學甲地區歲時祭儀重要環節,各種陣頭藝閣有傳統的,也有推陳出新的新形式,都是十三庒慈濟宮信眾對於在台灣這個新家園生活的紀錄,也是對於未來生活的美好想象,都通過陣頭藝閣表演呈現出來,不僅是外出打拼的子弟回鄉團聚的節日,也是十三庄聯盟表達團結互助的重要場域,充分展現深厚的文化生命力。

 

體現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美德


上白礁 歷史圖像(電影蒐藏家博物館提供)


2022年9月「學甲上白礁」通過文化部審議登錄成為國家重要民俗,並在今年農曆3月11日,也就是國曆4月30日,在慈濟宮舉行授證典禮,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代表文化部頒授重要民俗認定證書,由慈濟宮副董事長陳俊男代表接受證書,臺南市副市長葉澤山到場見證。通過審議認證的理由,在文化部的官網記載「展現臺灣團結及深厚文化生命力」,台南市政府官網則稱表彰「慈濟宮對民俗傳承的重要貢獻」,然而還有一個重要的面向那就是體現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保生大帝的信眾與學甲十三庒的鄉民有情有義用了300多年的時光述說與家鄉的連結與承諾令人動容,我們樂見國家認證學甲上白礁為重要民俗,這一舉措著實能起到撫慰人心的作用。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1877-1945),著有《論集體記憶》一書,本書中有一個核心思想,那就是集體記憶不是一個恢復的過程,而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過去不是被保留下來的,而是在現在的基礎上被重新建構的,記憶的集體框架也不是依循個體記憶的簡單加總原則而建構起來的」,他又說:「儘管我們確信自己的記憶是精確無誤的,但社會却不時地要求人們不能只是在思想中再現他們生活中以前的事件,而且還要潤飾它們,削减它們,或者完善它們,乃至我們賦予了它們一種現實都不曾擁有的魅力」[1],這種完善,或美化了的形式,包括詩歌,文學,戲劇,慶典,紀念會,甚至會以一種狂歡的形式出現,讓參與者都能身歷其境,在一次又一次的膜拜中,進行社會化的傳承,完成了族群認同的集體記憶建構,在一次又一次的遶境儀式中,再次連結十三庒之間的情誼,重復述說我們是誰,建構相同的歷史記憶,每一次的遶境,就是一次洗禮,形成牢不可破的族群認同。

 

善用音像文獻來創造價值

 

上白礁 歷史圖像(電影蒐藏家博物館提供)


今年的上白礁祭典除了蜈蚣陣、擔馬草、庄頭自組藝閣、文武陣、華美的輦宮之外,還有個亮點是慈濟宮在兩年前發現了一批民國60年所攝製的8毫米有關上白礁祭典的紀錄影片,委託台灣電影保存協會電影蒐藏家博物館修復並掃描,以利數位保存,並預備於國曆5月13號在慈濟宮廟埕公演,這部影片是迄今為止年代最久遠「學甲上白礁」的「動態影像」(moving image)紀錄,從影片中可看見民國60年,也就是歲次辛亥年科「上白礁」祭典從籌備到各個陣頭遶境過程完整紀錄,8毫米影片曾被視為業餘或家庭用的媒材,但由於本影片的發現與重現,證明了它具備了優越的紀實功能與文獻價值。


拍攝8毫米電影的成本與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但是它的再現真實的能力相較於其他媒體毫不遜色,而且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個8毫米影片是一種具有物質性的載體,影像可以安定且安全地附著於膠片之上保留50年,像「時光膠囊」(time capsule)一樣,把固化了的先民上白礁祭祀影像做了跨時空的搬運,也預約了50年後與我們見面的美好相遇,讓這部8毫米影片做為橋梁,架接起兩個時代的「在場」,讓文化傳承沒有斷層,讓這個古老故事能繼續傳唱,讓「鑒往知來」的智慧終究圓滿,不至於只做了半套因為缺了「鑒往」部分,而導致「知來」充滿望文生義的成分。


以上白礁祭典為例,由於8mm影片的出現,對比出了50年來演化的過程,通過老影像的比對,我們察覺有些陣頭已經失傳,有些藝閣有顯著的改變,其實他們都是現在進行式,永遠是以一種辨證的方式在推陳出新,加入新的元素,永遠是截取了最時尚的故事或時代劇,採茶舞,原住民舞蹈,民國60的影片甚至看見每一支表演隊伍所舉的名牌都有國旗圖樣十分醒目。


在當時是如此自然,毫無違和之感,不禁讓我們想起中華民國是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的,也就是拍攝這部影片的年代,這些蛛絲馬跡都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氛圍,其他如電子花車,電音三太子,都是現在的產物,這些都說明陣頭與藝閣的表演記載了每個時代的生活面貌,留下了與時代碰撞的痕跡,每一年的記錄都是慈濟宮上白礁遶境祭典的一個版本,給我們留下了大量有價值的訓詁學材料,從版本與版本的差異間,考察大時代的變遷,2022年上白礁祭典被行政院文化部認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我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學甲的保生大帝信眾,用了362年的時間譜寫了這段佳話,用他們年復一年,一代接著一代的實踐中來表達對於保生大帝不變的忠誠。

 

上白礁 歷史圖像(電影蒐藏家博物館提供)


作為一個宗教團體,藉由保存自身歷史影像的同時,也為時代留下了珍貴的紀錄,學甲慈濟宮做了一個良好的示範,值得一提的是董事長王文宗長期支持臺南藝術大學影片修復的工作,2020年修復了一卷民國70年16毫米拍攝的「學甲慈濟宮上白礁」祭典紀錄片,至今在社群媒體中已創造50萬點閱率關注,他更號召慈濟宮工作人員根據電影中的紀錄,復振了中斷多年的藝閣、北管、採茶舞,用心傳承屬於學甲人的記憶,這是一個善用音像文獻來創造價值的一個例子,我們呼籲台灣各地的寺廟或宗教團體均可以參照學甲慈濟宮的經驗,開始盤點整理自己的影像資產,產官學各界也應該提供協助去發掘那些沉澱的歷史並從中萃取知識,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無可推卸的責任,歷史經過沉澱之後它的邊界會變得模糊,不再僅屬於個別宗教團體,而是屬於大家,若干寺廟就能拼貼出一個時代的大歷史圖像。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