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第六部分 重點區域的整體性保護
來源 :福建省政府 | 記者 :編輯室彙整 | 時間 :2021-09-09 | 443 瀏覽 : | 分享到:

第六部分 重點區域的整體性保護

  在文化生態保護區中選擇若干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為完整、自然生態環境基本良好的街道、社區或鄉鎮、村落等,作為實施整體性保護的重點區域。

  重點區域的整體性保護也是“文化空間”的整體性保護。“文化空間”的整體性保護既考慮傳統的活態文化和物質文化,也考慮文化的原生地問題。它的定義不僅建立在特定群體的文化綜合表現形式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上,同時也建立在與之聯繫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的基礎上。“文化空間”保護應當採用一種空間性或地緣性的視角,不僅要考慮特定群體的文化樣式和歷史主體性,同時也考慮特定的空間位置、地理形態和自然條件、社會環境等對特定歷史文化共同體所產生的影響。

  一、重點區域選擇的基本條件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和鮮明的區域特色、民族特色。

  (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得到較好保護,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較好。

  (三)所在地群眾文化認同意識和自覺保護意識較高;政府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採取一定的保護措施。

  (四)重點區域保護要與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名鎮(鄉)、名村保護以及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充分利用其保護、建設成果,進行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

  (五)閩南地區各個縣(區)文化各具特色,每個縣(區)至少要搞好一個特色鮮明的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

  (六)物質文化遺產密集、特色鮮明的區域或各種展館、展示場所較為集中的區域、點,可以作為以物質文化展示為主的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區、點。

  二、重點區域的劃分

  根據“重點區域選擇的基本條件”以及“一縣(區)一點”要求,選擇53個區域作為進行整體性保護的重點區域。

  (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區域(3處)

  1.泉州市鯉城區歷史文化街區

  古城區位於泉州市鯉城區的核心區域,包括中山路街巷、舊館驛街巷、後城街巷、開元寺台魁巷和城南聚寶街等5片歷史文化街區,以及古街巷15條。

  古城區1300年來一直是歷代州、郡、府、署、市的所在地,聚集豐富的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有開元寺、清真寺、天后宮、府文廟、李贄故居、崇福寺、承天寺、富美宮、朱熹遺跡等一大批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8處,以及大量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仍然保留著古樸民俗風情的歷史建築古厝、小巷、祠堂、宮廟等。中山路入選第二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區域內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南音、媽祖信俗、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閩南傳統民營造技藝),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梨園戲、提線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拍胸舞、李堯寶刻紙、泉州花燈、五祖拳、鬧元宵、閩南祭祖習俗、中秋博餅、火鼎公火鼎婆、獅、大鼓吹、泉州竹編、老範志神粬、祭孔儀式、開元寺傳說、承天寺傳說等。

  處於現代化繁華都市核心的古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融為一體,傳統文化仍然充滿活力。

  2.漳州市薌城區歷史文化街區

  古城區位於薌城區核心區域,自唐代以來即為州、郡、路、府之治所,現存約0.86平方公里,有臺灣路、香港路、始興南北路、芳華橫路、芳華北路等老街道,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唐宋以來“枕三台、襟兩河”的自然風貌,“以河代城、以橋代門”的築城形制和“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包含國家級文物兩座明清石牌坊及漳州文廟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近代作家楊騷故居、兩處石牌坊殘跡和臺灣徐氏後裔的祖厝徐厝巷等,“天益壽”老藥鋪、大同文具店等沿街老字型大小店鋪招牌20餘處。區內的閩南傳統民居以“大厝”“五腳距(騎樓)”“竹篙厝”“南洋風”“油標磚”“燕尾脊”等為典型代表,並且涵蓋了衙門官署、寺觀教堂、宗祠家廟、牌坊亭幢、書院戲臺、碼頭壩渠、橋樑水井、商號作坊、園林宅第等幾乎所有歷史建築的類型,具有獨特的建築學價值。

  區域內人文氣息濃厚,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薌劇、布袋戲、南音、錦歌、木偶雕刻、木版年畫、八寶印泥、蔡福美制鼓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燈謎、漳繡、片仔癀製作、大鼓涼傘、車鼓弄、高蹺、開漳聖王信俗等。2005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3.廈門市思明區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

  中山路位於廈門島西南部,東西走向,全長約1.2公里,路寬18米,街區總面積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數達4萬。

  區域內有國家級文物廈門所城牆,省級文物黃氏大宗祠江夏堂;有始建於明代供奉保生大帝的萬壽宮,福建水師提督衙門摩崖碑刻、石獅等遺跡和陳化成祠堂;還有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臺灣公會,被稱為“中華第一聖堂”的新街禮拜堂。中山路連接中山公園和鼓浪嶼兩個重要景區,沿街多為閩南騎樓建築,有許多將近百年的老字型大小,如好清香、黃則和、黃金香、天仙旅社、中華電影院等。

  區域內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和歌仔戲等。廈門市民間南音社團“金華閣”、“集安堂”,都聚集在中山路,中山公園內“南音閣”,為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中山路局口街34號為臺灣著名藝人溫紅塗於1926年設立的歌仔館“平和社”,堪稱臺灣歌仔戲傳入閩南的起點。

  (二)歷史文化名鎮(村)、古村落保護區域(12處)

  4.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

  土坑村位於湄洲灣南岸,塗山中心,面積約1.6平方公里,總人口3900多。以古民居建築群於2003年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塗山劉氏已有600年族史,至今繁衍22代,延拓出18個村莊共1萬餘人,位於塗山中心的土坑村是起始母村。土坑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據清代譜牒載,中榜進士、晉升仕者高達70多人。榮歸故里者建造府第,至清乾隆年間共有40多座,這些府宅聚集在一起,留存至今,便形成一處宏偉壯觀、氣勢非凡的古民居群。村內現有古民居27座,保存較完好的有15座,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庭院式磚石木結構。古民居雕塑按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磚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陰雕和透雕;雕塑數量繁多,技藝精湛,規模宏大。其中劉百萬故居尤為典型。

  村北岩山是泉港名山之一,惠安縣誌載:“塗山岩容幽勝,象卷潮之勢”;村東有古戲臺和數棵古榕樹,樹齡均逾百年,莖壯根粗,枝葉茂盛,猶如一把擎天大傘,是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村南有一塊晶瑩潤澤的天然白晶石,高1米多,直徑4米,石後有白石宮,為泉港區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朝萬曆年間,宮內供奉海上女神媽祖。

  區域內有媽祖信俗、“土坑戲”、北管樂曲、大缽、小鼓隊、拍胸舞、妝架、花擔及春節期間的“打正鼓”、鬧元宵、祭祖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5.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

  福全村地處晉江東南,東臨臺灣海峽,北接深滬鎮,南連圍頭港,常住人口近2千,旅居海外3000餘人。以明築所城,2007年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福全村三面群山環繞,村中有元龍山,唐乾寧年間即有駐兵,宋代為東南沿海一大商貿港,明洪武二十年(1387)築福全所城,為海防重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至今城內外猶存眾多文物古跡,古民俗和民間傳說。城內元龍山摩崖石刻、城外的無尾塔、洞內摩崖造像和留從效廟都已列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村中保存眾多的祠堂、祖厝,大多為清康熙間“複界”重興家園時,利用廢墟上的碎磚瓦亂石砌築房屋,創造出一種“出磚入石”的建築形式。

  福全村保留著不少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如南音、“大鼓吹”、嘉禮戲(提線木偶)、布袋戲(掌中木偶)和紙紮工藝等。祖傳的道具玉成軒木質雕刻鎦金牌樓及偶人至今仍保存完好。

  福全村修建性保護規劃正在進行中,目前由晉江市人民政府牽頭,由同濟大學負責,已著手籌集資金維修城牆和一批重要古建築,以恢復、展示古村落的歷史風貌。

  6.永春縣岵山鎮

  岵山鎮位於永春縣城南部,古稱“小姑”,是閩南著名僑鄉。古鎮保護區域為岵山鎮中心區,涵蓋六個行政村,人口1.6萬人,面積約6平方公里。

  區域內有古厝350座,建築年代從宋代至民國均有。保存比較完好的有近百座,其中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家大院(福興堂),以及縣級保護文物陳家祠堂等10餘座。又有西陵宮、南山庵、仙硿岩、五峰岩、黃墘岩等名;周邊的蓮花寨、水瓢寨、吳阪寨、福茂寨等古堡,至今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區域內有古樹名木1854棵, 200年以上的有381棵,多為荔枝樹,稱“岵山晚荔”,分佈于房前屋後。古樹、金溪河、古厝構成古鎮風貌。

  區域內有南音、掌中木偶、紙織畫、木雕技藝、特色小吃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7.龍海市東園鎮埭尾村

  埭尾村位於東園鎮西部、南溪下游。全村總面積5.2平方公里,有843戶3091人,分為:埭尾、岸尾、頂詹、下詹、前厝、後厝、厝仔、鄭厝、六壁、過港、後柯、橫河共12個社。

  埭尾社為陳姓聚居村落,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間,由開漳聖王陳元光的第25世孫陳均惠的第八世後裔開基。現存276座規模宏大的紅磚古厝,其坐向、形態、大小近乎一致,因傍水而建,四面環水,被稱“埭尾水上古民居”。

  歷代村民嚴守先人禁改建築格局的遺訓,形成目前發現存有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每座古厝之間邊門對邊門,中間僅隔一米多寬,當邊門全部打開,就形成一條由村頭到村尾的快捷通道。這種特殊格局,不僅體現了閩南建築的精巧構思,還蘊涵了閩南人和諧共處的人文精神。古民居建築裝飾工藝極為精湛,木雕、磚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構件上的運用令人歎為觀止。它可稱是閩南建築裝飾的一個縮影,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是研究閩南地區建築風格嬗變及村落發展史的重要實例。

  埭尾陳姓奉行媽祖信仰,村口有座建于清初的天后宮。端午龍舟賽是族中盛事,祠堂內藏有與之等長的大龍舟,長達20余米。

  埭尾物產豐饒,水路運輸也十分便捷。埭尾以水上古民居為重點保護對象,規劃建成一個集度假、休閒、文化、閩南民俗展示於一體的2000多畝的濕地公園。

  8.詔安縣西潭鄉山河村

  山河村位於詔安縣的西南部,離縣城二十裡,屬三都溪東,村東南邊是一片肥沃的良田,西北面是繁盛的荔枝園,北面是丘陵小山,盛產林木、水果;村南面一條小溪通往東溪。2012年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山河村(舊稱山寶雷村)自清朝康熙丁已年(1677)建村,至今已330餘年。清朝初、中期,先後出現了“三世將軍”、“四世大夫”、“父子科第”、皇帝特賜聖旨、誥贈牌匾等英賢人物和重要事件;清朝中後期,又出了四名舉人和三十二名秀才。

  區域內有特大土寨、震山祖祠、大夫第祖祠、葉太恭人祠等重要建築和文物,活躍著祭祖和各種民俗活動。

  9.華安縣馬坑鄉和春村

  和春村位於華安縣西北部的馬坑鄉,是馬坑鄉第一大村,人口1000多,2012年和春村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和春村海拔1030米,是福建省野生植物保存最完整的千米海拔行政村之一、“漳州十大最美鄉村之一”,自然景觀奇特,文化底蘊深厚。有“三寶三絕二奇一特”,“三寶”即“古樹、宗祠、杜鵑花”;“三絕”即“牛古侖日出、孔雀瀑布、民俗活動”;“二奇”即“古懸棺、雲霧”;“一特”即“高山茶”。古建築如“安仁堂”樓後古宗祠,廳堂上的木雕、彩繪、壁畫非常精美,特別是十八隻精巧獅子,令人讚不絕口。還有二房“崇源堂”宗祠,大宗“崇遠堂”宗祠、“龍興堂宗廟”等,建築精美、保護完好。

  和春村民俗風情濃厚獨特,每年農曆二月初六的大宗祭祖和正月初十(有時會提前到初六)或七月廿七舉行的鄒應龍民間文化藝術節,為和春民間兩大盛會。節日期間,彩旗飄揚、紅燈高掛,舉行舞龍舞獅、鳴響銃、走古事、游龍藝、薌劇表演、羅鼓表演等各種活動,祈佑來年平安,五穀豐登。

  10.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湘橋村

  湘橋村地處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位於漳州平原九龍江畔,總面積1平方公里,人口1800人。2009年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湘橋村保存了“大夫第”、“翰林第”、“貢元第”、“進士第”等10餘座歷經數百年的明清古建築,均坐東北朝西南,每座之間留有2米多寬的通道,一字形排開,總長200多米。屋前石埕連片,設旗座,立旗杆,旗杆石上有鑿孔,依官階大小分為圓、方、六角、八角等形狀,旗座四面雕有飛禽走獸,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夫第”是這些古厝中最早修建的,也是最壯觀宅第之一,占地近五畝,是典型的清代官宅建築。

  古厝群中間,還有一座華佗廟,始建于明朝中期,屬土木結構,占地近一畝,主殿左右牆上分別題寫著“忠孝”、“廉節”大字,傳為朱熹手筆。湘橋古厝群、華佗廟等具有特色的建築群體,為研究閩南明清人文歷史,瞭解閩南地區明清時期官宅、民居、廟宇等建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湘橋村有不少歷史文化名人,如清康熙奉政大夫黃金鐘、清雍正刑部主事黃天瑞、清乾隆翰林院檢討黃闌枝、清康熙廣西州同知黃宏遇,以及現代著名的國畫家、美術教育家黃稷堂等均是生長於湘橋村這塊沃土上的鄉賢俊彥。

  湘橋村內有一座王氏祖廟,由宋直學士王熙載所建,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王氏後裔中的一支分脈到琉球群島,現在仍常有海外王氏後人到湘橋認祖尋根、共同祭祖。

  湘橋村每年舉行龍舟賽,吸引周邊十幾個村落的村民參加。

  11.漳浦縣湖西鄉碩高山趙家堡

  趙家堡,位於漳浦縣湖西鄉碩高山下,方圓0.5公里,是趙宋皇族後裔建造並世代聚居的城堡,為一具防禦性能的園林式居民城,保存完好,現今仍居住宋代趙氏的第31世至第35世子孫700多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祥興二年(1279),皇族閩沖郡王趙若和南避漳浦擇地建樓,萬曆二十八年(1600)趙若和第10世孫趙范重新擴建趙家堡。趙家堡城牆是用“三合土”,即糯米、紅糖和沙土拌和,經半個月發酵後夯築而成,歷經400多年風雨沒有改變。

  建築上有“五裡三城”之稱,佈局立意皆仿照兩宋故都。內城有趙家堡主體建築完璧樓,名取“完璧歸趙”之意。第一層10間房,第二層9間房,第三層為四合大通廊。樓底天井右角邊有地道通往城外,樓前有一座二層樓相對。完璧樓現辟為宋史陳列館,陳列著趙氏宗族代代相傳的宋代18位皇帝肖像以及有關宋史的文物資料。趙家堡保留著完整的族譜,以及隆重的祭祖活動,還有元宵節“丁棹”、正月十八“行社”、正月“考龜”等習俗。

  12.南靖縣書洋鎮長教村

  南靖縣書洋鎮長教(璞山、官洋、坎下三個村的總稱),距縣城50公里,距書洋鎮政府6公里,現有人口3000多人。

  九龍江西溪上游主幹支流長教溪從村中蜿蜒流過,還有雲水謠古道、八閩第一榕樹村、風光秀麗的南華岩風景區、千畝生態觀光茶園等人文自然景觀,是閩南地區較有特色的古村落之一。村落內有40多座土樓,其中和貴樓、懷遠樓為世界文化遺產;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涉台文物保護單位4處。區域內還有簡氏大宗祠,以及明代古圩場、孔子廟、城隍夫人廟等文物古跡。

  長教古村落中有閩南山歌、木偶戲、葫蘆絲演奏、土樓夯築技藝、祭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盡顯土樓人家的民情風俗。南靖土樓博物館位於書洋鎮田中村呂厝的龍潭樓,建於清朝康熙年間,館內設有4大主題16個展室,全面展示土樓的建造技術、土樓人的生活習俗及民俗用品。

  13.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

  大地土樓群位於仙都鎮大地村,距華安縣城26公里,住有66戶,306人,均為蔣氏族人。

  大地村至今仍保存著許多土樓及土木結構的傳統建築,世界文化遺產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均保存完好。大地土樓群的選址,是中國傳統“風水”建築規劃理論的實踐,其地理形勢正如二宜樓祖堂柱聯所雲:“倚杯石為屏,四峰拱崎集邃閣;對龜山以作案,二水灤系卒高樓”,蘊涵著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南陽樓辟有土樓博物館,保存文物文獻1000多件。

  蔣氏宗祠位於大地村的虎形山下,清乾隆三年(1738)由鄉紳蔣士熊等籌資興建。現存清朝民間刺繡工藝品蜈蚣旗6面、仿金飾木雕工藝品輦轎1架。蔣氏後代每年于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大地村西南300米的慈西庵(觀音庵),元至正元年(1264)始建,多次維修,現存為清代建築,庵內保存有明大鐘1口。

  土樓人家保留著祭祖、“三月三”玄天上帝巡安和觀音信仰等許多傳統習俗。

  華安是全國第二大鐵觀音生產基地,仙都鎮是茶葉重鎮,佔據全縣茶業的“半壁江山”。土樓人家世代以農耕植茶為生,傳承茶葉種植製作技藝。

  14.長泰縣陳巷鎮山重村

  山重村位於長泰縣陳巷鎮東面,面積52平方公里,山地面積42平方公里,四面環山,人口3600多人。

  馬洋溪流經山重村,鵝卵石極為豐富,自古以來,山重村村民以之築牆、鋪路、造屋,眾多鵝卵石砌成的古民居連以鵝卵石道,形制巧妙,佈局奇特;村口宋代佛塔,以鵝卵石壘成,距今近800年歷史;另有盂甯石堡,建于明天啟年間倭患猖獗之時,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村內昭靈宮建於明嘉靖年間,供奉保生大帝吳夲;薛氏家廟背靠重山主峰,磚瓦梁木結構,五開門式,屋脊飛簷翹角,燕尾雙翔,保留清代閩南古建築風格。臺灣共有薛氏後裔近4萬人,主要分佈在高雄、臺北、台南、屏東等地,臺灣薛氏宗親多次到山重村謁祖進香。

  村內傳承著數百年來祭祖與“賽大豬”結合的民俗。開漳聖王陳元光的行軍總管使薛武惠為山重薛氏開基祖,因祖先功名顯赫,建薛氏祖祠時便設了五憲門,後人一年一度在此獻牲祭祖,並以誰家豬大為榮。這種習俗演化為養豬大賽,彰示“養大豬、保平安、慶豐收”之意。

  上萬畝的梅、桃、李果園,巨大古老的樟樹,掩映著古色古香的村落。

  15.廈門市翔安區新店鎮呂塘村

  呂塘村位於廈門市翔安區新店鎮省級香山風景名勝區呂塘景區內,與金門僅一水之隔,面積5.8平方公里,人口3402人。

  村內有近百棟古色古香的閩南古大厝“九架厝”;村後有一片600多年歷史的古松林和古榕群,與古厝相依相偎;村前,九溪蜿蜒而過,滋潤著這方水土。呂塘村是廈門市唯一入選“福建十大最美鄉村”的村莊,已列入廈門市新農村建設(古村落保護)規劃。

  呂塘村及周邊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有高甲戲、歌仔戲、南音、鼓吹陣、八音陣、歌仔陣、車鼓陣、宋江陣、戲燈隊、拍胸舞、跑旱船、舞獅舞龍等。1995年,出身呂塘村梨園世家的洪金盛創辦了民辦戲曲藝術學校——翔安民間戲曲學校,呂塘戲校共培養高甲戲、歌仔戲、南音等閩南戲曲、曲藝演員數百人。2006年,呂塘戲校被廈門市定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並與香港天下梨園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約,計畫在戲校的基礎上,投資3億美元,建設閩台戲曲大觀園。

  (三)民間信俗保護區域(9處)

  16.泉州市洛江區仙公山及其周邊社區

  仙公山又名“雙髻山”、“豐山”,是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洛江區馬甲鎮,南北朝時期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

  仙公山擁有眾多的寺宇亭榭、文物古跡和歷史傳說,著名的有“豐山洞”、“白水岩”、“朝天閣”、“九天仙門”、“仙靈橋”、“仙井”、“仙腳跡”、“仙棋盤”、“仙茶樹”、“仙排閣”、“出米岩”、“藏杉井”、“觀日台”、“小髻寨”、“楊海洞”、“立鶴亭”、“立鶴洞天”、“貴婦雙髻”、“小髻仰仙”、“九獅聚會”、“禪雞曉唱”、“雙龜聽法”、“仙山石林”、“雙髻雲海”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為一體。馬甲仙公山的仙公信俗活躍,每年境內外香客逾五十多萬人到仙公山“添香” 、“割香”,以及由信俗帶來的燒酒井、妝閣、十音、大鼓吹、高甲戲、傀儡戲等表演活動。

  仙公山周邊還有 “趕媽豬”、馬甲宮游佛、杜氏宗祠的海內外祭祖、玉泉康濟院的“王公游境”、龍舟賽、舞龍等民俗活動。流行南音、大鼓吹等傳統音樂。馬甲現有大鼓吹隊一百多隊,是泉州大鼓吹陣容最強大的村鎮。

  17.雲霄縣雲陵鎮享堂村及其周邊社區

  雲霄縣雲陵鎮面積14平方公里,人口5.93萬。威惠祖廟(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位於漳江邊雲霄城西門外,地屬雲陵鎮享堂村。該區域保護的核心區為享堂村及其周邊社區。

  威惠廟始建于唐嗣聖元年(684),古稱陳將軍祠,宋徽宗政和三年賜名威惠廟。現存建築系明成化年間吳永綏重建,歷代屢有重修。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被海內外尊為威惠祖廟,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每年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五,雲霄均舉辦“聖王巡安民俗”紀念活動。此外,在活動期間,凡立有聖王廟的城鎮或村社,民眾必入廟焚香禮拜,並邀請戲班演戲“娛神”。漳州市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開漳聖王廟宇有100座,在臺灣各地的分廟達300多座,信眾達300多萬人,近80座宮廟成立了“臺灣區開漳聖王廟團聯誼會”。

  雲霄是潮劇演出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活躍著一個專業劇團,30多個民間職業劇團。此外,雲霄尚保留大量的民間工藝美術,如金漆木雕、瓷塑、彩紮等。

  區域內的將軍山公園保留著陳政墓、陳元光墓舊址,以及軍陂、將軍峒、下營廟等開漳先賢建功立郡的大量活動史跡。

  18.平和縣文峰鎮三平社區

  三平社區位于龍海、漳浦、平和三縣市接壤處,面積21.8平方公里,人口1900多人,三平祖師信俗保護區域以文峰鎮三平社區為核心。

  三平寺位於三平山九層岩下,始建于唐鹹通七年(866),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奉祀唐代高僧楊義中,唐宣宗敕封其為“廣濟大師”(又稱“三平祖師”)。寺院由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塔殿組成,重簷歇山頂,現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祖殿和塔殿都供奉三平祖師,配祀“蛇侍者”以及“虎侍者”。三平寺附屬文物眾多,碑刻有明代著名書法家李宓重刻的唐王諷撰文之《三平廣濟大師行錄》碑,以及清初一等海澄公黃梧、清乾隆朝宰相蔡新等名人賢士的重修碑刻等。

  三平祖師信仰在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眾多的信徒,臺灣至今尚有50多座三平寺分廟,信眾達60多萬人。每年農曆正月初六、六月初六、十一月初六,楊義中的誕辰、出家、圓寂之日,燒香、許願、還願的香客絡繹不絕,成為眾多信徒朝拜“祖師公”的朝聖地。

  三平社區一帶的鄉民流行崇蛇習俗,多數自然村有單獨奉祀蛇神的村廟。村民每年六月二十九日、十一月三日舉行祭蛇以及“巡田青”、“巡安”儀式。每年春節,都有村民自發組織到三平寺進香並表演“大鼓涼傘”等傳統民間遊藝活動。每年中秋節各個自然村都要用糯米做成龜狀年糕到三平寺祭拜求平安、或者“請”祖師公到各村看戲、“巡田青”;除夕之夜,信眾如潮湧至三平寺,向三平祖師祈求平安。

  19.漳浦縣舊鎮烏石社區

  舊鎮鎮位於漳浦縣東南部沿海,六鼇、古雷兩個半島之間的浮頭灣凹岸,漳浦的主要河流鹿溪及浯江匯入舊鎮。舊鎮宋代已形成集鎮,明代月港開放,舊鎮是海上貿易的出口處。清、近代舊鎮的商船可從廈門納稅通航臺灣和東南亞。

  烏石是林氏聚居地,其始祖于南宋間由長樂遷居漳浦,後代聚居于海雲山麓、浯江溪畔,形成了以舊鎮,深土、赤土、霞美為中心的多個村莊,總稱烏石社區。

  烏石天后宮位於漳浦縣舊鎮鎮烏石山麓。據記載,烏石天后宮媽祖神像于宋咸平二年(999)以黑沉香木雕成,為當今最古老的媽祖寶像,原供奉於湄洲島天后宮。明萬曆九年(1581)禮部尚書林士章將烏面媽祖神像迎請到漳浦舊鎮供奉。當年農曆八月十二,媽祖寶像進入烏石海雲家廟。烏石人對媽祖十分崇拜,稱媽祖為姑婆祖。從此,農曆八月十二便成為烏石地區“姑婆祖生”,此習俗活動傳承至今。漳浦媽祖在臺灣地區的彰化、基隆、臺北等30個縣市影響甚大。

  烏石林姓分衍四宗,四座宗祠均稱為“海雲家廟”,以烏石宗的海雲家廟為大,另有堂號世德堂。海雲家廟由林普玄等創建於明正統十三年(1447),規模宏大,境內外同胞不時到此尋根謁祖。海雲家廟對於研究古代祠堂建築制度、宗族制度、海外移民具有重要意義。

  20.東山縣銅陵鎮

  東山縣位於福建東南部的東山島,銅陵鎮位於東山島的東北端,是一座六百餘年的文化古城,全鎮總面積7.5平方公里,人口6萬多。東山關帝信俗保護區域以銅陵鎮為核心區。

  東山關帝廟,也稱武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築面積680平方米,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臺灣現存關帝廟多達900多座,均為東山關帝廟與泉州通淮關帝廟的分爐,每年有眾多信徒到東山關帝廟謁祖朝聖,東山關帝廟成為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的一道橋樑。

  東山關帝習俗生態極佳,家家戶戶設堂祭拜關帝。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民眾集體晉廟,恭送關帝上天,至來年正月初四,恭迎歸廟;元宵夜入廟卜安乞福,舉行祭祖盛典;五月十三關帝聖誕日,舉行隆重慶典和關帝巡境活動,連月搬演大戲為關帝祝嘏。目前東山關帝文化節已舉行了二十屆,促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

  東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豐富,有關帝祭典、東山歌冊、剪瓷雕、潮州鑼鼓、昆腔、八音、潮州音樂、四平鑼鼓、薌劇、南音、漢劇、潮劇,以及走旱船、水族舞、扛藝(藝閣)、踩高蹺、大鼓涼傘等項目。每年關帝巡安,各種各樣的民間遊藝傾城而出,與關帝信仰構成一條長長的民俗演藝生態鏈。

  銅陵鎮自然人文景觀豐富,有關帝廟、銅山古城、天后宮、東宮聖母、城隍廟、寶智寺、黃石齋讀書處、鄭成功操練水兵指揮台等名勝古跡,自然景觀有南門、馬鑾、東沈、冬古、烏礁、澳角、宮前等7處月牙形海灣,以及被稱為“天下第一奇石”的風動石、石僧拜塔、龍虎獅象嶼等處。

  21.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漳州龍海市白礁村

  青礁村位於廈門市海滄區,毗鄰龍海,面積4.5平方公里,人口5千多,村內建有宋代寺廟青礁慈濟宮,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民間稱其為慈濟宮的“東宮”。白礁村位於龍海市角美鎮,全村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5千多,村內建有宋代宮廟白礁慈濟宮,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宋紹興二十年,有“閩南故宮”之稱。兩宮均奉祀宋代閩南民間名醫吳夲。吳夲被民間稱為“吳真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為備受後人敬仰的醫神和鄉土保護神。

  保生大帝信俗包括請神、祭祀、乞火、繞境、祭拜、點米龍等活動,以及與保生大地巡境相聯的蜈蚣閣、鑼鼓陣、車鼓陣等民間陣頭的精彩表演,還有歌仔戲的酬神賽戲演出。

  保生大帝信仰廣泛流傳於臺灣和東南亞地區,各地均建有分廟,僅臺灣就有五百多座。每年來自臺灣以及海外各地的進香信眾多達數十萬人,並舉行吳真人祭典儀式。

  角美鎮白礁村還有王氏祖祠,始建於明代,歷代均有修葺,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是臺灣“立法院長”王金平祖居地。

  青礁、白礁保生大帝信俗保護區域重在保護保生大帝祭典、兩岸祭祖、民間戲曲、歌舞、遊藝等民俗活動。

  22.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

  灌口鎮位於廈門市集美區,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8萬多,海路交通十分便捷,現在尚存驛樓、驛口街和驛道等深青古驛遺址。灌口鳳山祖廟位於灌口鎮灌口街北側,建於明末。

  灌口鳳山祖廟是廈門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市重點涉台文物單位,供奉“李府清源真君二郎神”——大使公。明末清初,灌口是鄭成功反清複明的基地之一,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其將士將鳳山廟香火傳至臺灣。據瞭解,現在臺灣有一百六十多座廟宇奉祀從廈門灌口鳳山祖廟分靈過去的香火。每年臺灣的許多分廟都會到鳳山祖廟進香,尋根謁祖。

  鳳山祖廟還以每年三月初七鳳山祖廟廟會和農曆五月初四二郎神生日祭典習俗著稱。每逢兩大節日,兩岸都會舉辦慶典,有宋江隊、歌仔陣、車鼓陣、乞紅龜、酬神演戲等民俗活動。

  灌口鎮還是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答嘴鼓、閩南童謠、歌仔戲最流行的地區之一,是廈門市答嘴鼓、童謠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基地。

  23.廈門市翔安區馬巷鎮

  馬巷鎮地處廈門市翔安區北部,轄區面積66.87平方公里,人口8萬人,轄有30個行政村和4個居委會,水陸交通發達,是廈門、泉州、漳州三市的交通咽喉。

  區域內有“池府王爺”祖廟元威殿、清代江南提督林君升墓、馬巷城隍廟、名人黃廷元墓等多處文物古跡,有陳新村雲嵩樓、山侯亭等古建築。

  池王爺信仰是閩台兩地及東南亞閩南華僑的主要民間信仰之一。馬巷元威殿,俗稱“池王宮”,位於翔安區馬巷鎮馬巷街,供奉池王爺。池王爺名池然,為除瘟疫救民而死。“池王宮”于明萬曆年間始建于馬巷五穀市榕樹下,明天啟二年遷至現址。池王宮在閩南、金門、臺灣、以及新、馬、泰、菲等地有1000餘座分爐,臺灣以池王爺為主祀的宮廟有300多座。元威殿香火旺盛,尤其在農曆六月十八日神誕日前後,各地分壇善信組團進香絡繹不絕,僅臺灣地區朝拜者每年約有數千人次;其時,有賽馬、演戲、唱南曲,攻炮城、燃放火獅等民俗娛樂活動,元威殿是海峽兩岸民間信仰及民間文化交流重要平臺。

  此外,當地的鼓吹陣、八音陣、歌仔陣、車鼓陣、宋江陣、拍胸舞、跑旱船等民間歌舞,以及歌仔戲、高甲戲、布袋戲等地方戲曲,在不同的節日和民俗活動中各顯風采,展示閩南民間的民風民情。

  24.廈門市同安區北辰山及其周邊社區

  北辰山俗稱北山岩,地處廈門市同安區東北隅,在同安區五顯鎮境內,毗鄰南安,距同安城區12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6萬人,1998年被省政府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北山岩歷史悠久,同安曆傳“先有北山,後有同安”之說。唐末,王潮、王審知在此地奪取軍權。北辰山廣利廟始建于唐末,重建於清康熙年間,主祀開閩王王審知。農曆二月十二為祭祀開閩王王審知廟會日,除了祭祀儀式外,還有農產品交易活動和民間小吃、民俗民間藝術展示活動,日人流量達數萬人之多。廟會民俗活動主要有調五營、扛輦,歌仔戲、高甲戲表演,民俗陣頭有:宋江陣、拍胸舞、南音、舞獅、舞龍、車鼓弄、木偶戲、腰鼓等,持續數日,盛況空前。平常也是信徒芸芸,香火嫋繞不斷。

  北辰山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有:閩王衣冠塚、龍潭石刻、十二龍潭瀑布、水天洞(又名仙宮)、仙姑洞、十二龍壁、八仙過海彩塑、牛嶺峰、仙女瀑、綠潭、林海聽濤、鏡碧澄湖(竹壩水庫)、百花岩、石龜、石牛、石橋、石船等。

  (四)民俗保護區域(8處)

  25.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及其周邊社區

  豐州鎮位於南安市東部,面積56平方公里,人口4.46萬人,海外僑胞2.2萬人。豐州鎮是千年古邑南安縣的縣治所在,自西元260年三國孫吳于豐州首置東安縣,先後作為郡、州、縣的治所,曾一度是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保護區域以九日山周邊的旭山村、西華村、桃源村、後田村為核心。

  豐州九日山現存宋、元、明、清摩崖石刻76方,其中13方為祈風石刻,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代每逢春、冬海舶往返季節,泉州郡守、提舉市舶司都要率僚屬,到九日山昭惠廟舉行盛大的祈風儀典,祈求福佑帝君為中外海舶護航。祈風儀典結束後,簡略經過被鐫刻於岩壁之上。這些珍貴的祈風石刻是研究“海絲文化”、佐證泉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東端的重要實物證據;至今仍每年兩度于昭惠廟舉行的祈風儀典(也稱“祈福法會”),是“海絲文化”的重要遺存。

  豐州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有高甲戲、提線木偶、南派布袋戲、南音、道教音樂、十音、籠吹、擲鐃鈸、跳鼓舞、彩球舞、太祖拳、蛇脫殼古陣法、獅、元宵燈俗,以及與當地民眾生產、生活相關聯的婚喪喜慶、敬天酬神等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

  26.石獅市蚶江鎮

  蚶江鎮位於石獅市東北岸沿海突出部,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全鎮面積38.47平方公里,總人口5萬多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特令開放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海峽兩岸民眾為了紀念“對渡”,至今保留兩岸端午對渡習俗。兩岸民眾于端午節在石獅市蚶江共同舉行放王船(王爺信俗)、採蓮、海上潑水、龍舟競渡和捉鴨子等民俗活動。

  王爺是兩岸航海保護神,蚶江、鹿港兩地商船各自將對方的王爺分靈到本地供奉。蚶江最遲在清代乾隆年間就有了放王船儀式,臺灣鹿港“送春糧”儀式與蚶江放王船基本相似,兩岸共同傳承王爺出巡和放王船儀式。蚶江的採蓮基本保留了乾隆年間的“採蓮”傳統形式。其特點是採蓮隊巡境之後,將木制龍頭擁到古渡口舉行“祭海”儀式,龍頭和抬龍頭的人要下海洗浴,祈求海上平安。鹿港也傳承“龍王尊神”儀式。海上潑水由端午節的“沐蘭湯”、閩南地區的“取午時水”潑身和蚶江端午節休漁、“洗船”習俗的衍變而來,其產生的年代約在對渡期間。

  非物質遺產項目還有:南音、高甲戲、南派布袋戲、踩球舞、燈謎、籠吹、龍虎鬥、公背婆、採蓮、南獅、北獅、矮子摔跤等。

  物質文化遺產有對渡碑、王爺廟等。

  27.惠安縣崇武鎮大岞村、小岞鎮

  惠安女是對惠安東部沿海一帶婦女的俗稱,主要分佈泉州地區惠安縣東部的小岞、淨峰、山霞、崇武大岞(村)等地,該保護區域以大岞村與小岞鎮為中心,以淨峰、山霞、崇武三鎮為輻射區域,總面積約87.7平方公里,人口約21.7萬。社區民俗主要有惠安女習俗與夫人媽信仰。

  惠安女服飾獨特。她們頭紮花頭巾,戴著黃色的尖頂斗笠,上衣短而露腰,褲管則肥大寬鬆,腰上紮著精美的銀鏈帶。民間曾有“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之俗稱。惠安女服飾又可分為小岞半島和崇武半島兩大類型。

  惠安女婚俗與周邊不同,惠安女嫁娶時有一套壓圓、送訂、分丸、開剪、和床、滾鋪、上頭、結婚、吃茶、鬧房、返厝等繁瑣而隆重的儀式。與惠安女習俗相生相伴的是“夫人媽”信仰習俗,漁民出海前後及重大節日都會到媽祖廟舉行祭拜儀式。

  惠安女獨特的習俗風情以及地方的民間信仰、特色民居,和當地一系列自然景觀,如龍喉吼煙、玉磬傳、獅石晚照、白鶴升天、漁翁撒網、滴水彈琴、孤嶼冬青等,共同構成了與眾不同的惠女風情圖。

  28.泉州市豐澤區蟳埔社區

  蟳埔社區位於泉州灣晉江入海口北岸、宋元刺桐港遺址旁,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6千多人。

  蟳埔女習俗包括簪花、“粗腳頭”、服飾、婚慶、喜慶、過年、“掛紅”等。“簪花圍”傳說蟳埔女簪花習俗與南宋阿拉伯人、泉州提舉市舶蒲壽庚有關。蟳埔女服飾也獨具特色,上衣為布紐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顏色以青色或淺藍為主,老年婦女以黑色為主。蟳埔女耳飾是輩分的標誌。未婚女性戴丁勾耳環,不加耳墜;結了婚則戴加耳墜的丁勾耳環,稱“丁香墜”;做奶奶後改戴“老媽丁香墜”的耳墜。蟳埔女保留著從訂婚到結婚都離不開分贈鮮花的婚俗。

  村內順濟宮,有清靖海將軍施琅敬奉“靖海清光”木匾一方。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媽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舉行“媽祖巡香”祭祈儀式,數千簪花的蟳埔女參加活動,形成一片花的海洋。

  村內的蚵殼厝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古時泉州商船運載絲綢、陶瓷、茶葉到外國交易,回航時為了保持船體平衡,則用當地的大蚵殼壓艙。蟳埔村民將蚵殼用作建築材料,將大而中空的蚵殼壘砌在牆面,牆裡隔絕空氣多,冬暖夏涼。然因年深日久,目前保留下來的蚵殼厝僅剩數十座左右。

  29.南安市石井鎮

  石井鎮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最南端,全鎮陸地面積8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7.25萬人,旅居海外僑親和港、澳、台同胞6萬多人,是閩南著名僑區。石井是文化古鎮,隋代就有人於此漁耕生息,唐辟“海上絲綢之路”,宋設“石井津”置“巡檢司”,明建“靖海寨”、築“煙墩銃城”,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祖籍地,也是鄭成功屯師複台基地之一。宋理學家朱熹曾多次到石井楊子山書院講學,故有“理學淵源開石井”的讚譽。

  “鄭成功文化”已經成為南安的一張城市名片。石井的鄭成功紀念館、鄭成功碑林、延平郡王廟等史跡景觀,每年迎來大批的海內外遊客及朝拜的信眾。在臺灣各地,奉祀鄭成功的“開台聖王”、“延平郡王”、“國姓爺”等宮、廟、祠,計有170多座。每年,兩岸同胞彙聚延平郡王廟,共同舉行祭拜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儀式。

  石井有東庵宮、西庵宮、大聖公宮、煙樓公宮、尊王公宮等,還有分佈於各鄉村、角落的“當境神廟”。這些大大小小的寺觀宮廟,有道有佛,也有非道非佛的民俗神,各領一方香火,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婚喪喜慶關係密切。敬天酬神、普度、佛生日、割香、紅白喜事,各種形式的民俗活動不一而足。這裡還是閩南高甲戲的發源地,民間文化豐富多彩,民間藝人層出不窮。

  30.晉江市安海鎮

  安海鎮位於晉江市西南部,屬濱海區丘陵地帶,宋元時期發展為泉州港最重要的一個支港,為福建三大名鎮之一。東與羅山、永和鎮接壤,西與南安市交界,南臨安海港與東石鎮為鄰,北與內坑鎮毗鄰。安海鎮保留許多名人活動的遺跡與文化藝術遺產。

  安海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有嗦囉嗹、南音、什音、車鼓唱、弄錢鼓、公背婆、舞龍、獅、獵戶陣、龍虎鬥、木偶頭技藝、彩繪泥人技藝、彩紮紙技藝、竹木技藝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安海鎮域內文物古跡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省文物保護單位龍山寺以及水心亭、白塔、星塔、忠義古廟等古跡。南宋理學家朱熹及其父朱松的講學活動促使安海文教迅速發展,民族英雄鄭成功、明代文壇王慎中等著名人物也在安海留下許多歷史遺跡。

  31.廈門市同安區呂厝村

  呂厝村(社區)位於廈門東港灣的北端,據呂厝村華藏庵史略碑誌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401)王爺來到呂厝,先寄身于日月二大使的小廟中,後因該宮為海水沖毀,移至華藏庵供奉。華藏庵同時還供奉本村的各種神靈。到了明末,形成了每四年一次的迎王、送王儀式,延續至今。

  “送王”儀式要製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製成,或是紙制,把王爺請上王船,載上柴、米、油、鹽,甚至是各項生活用品等實物,牲醴致祭演劇,屆期將船掛帆,乘風送出海洋,現在的儀式則演變成將王船在海邊焚燒。

  送王船儀式規模盛大。“迎王”儀式由近百個文藝陣頭和迎王隊伍組成1公里多長的踩街隊伍前往海邊迎接新王爺,自發參與信眾達十萬人左右。這些民間文藝團體分別來自同安、翔安、漳州以及泉州等閩南地區,內容有八音陣、車鼓弄、踩高蹺、拍胸舞、馬術、高甲戲、歌仔戲、南音、答嘴鼓、宋江陣等。

  目前華藏庵有200多個分爐,現在金門劉澳的呂厝仍然居住著呂氏的後人。“送王船”儀式已成為大陸、臺灣和東南亞一帶華僑、華人共同開展的民間信俗,是聯繫臺灣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情感的重要紐帶。

  32.廈門市湖裡區殿前街道

  高殿社區(村)位於廈門城鄉結合部,隸屬廈門市湖裡區殿前街道,常住人口1萬多人,以陳姓為主。社區陳氏、蕭氏保存有獨特的祭祖儀式。

  殿前街道高殿社區(村)內文物古跡眾多,有陳勝元故居與陳氏宗祠(又稱“繼周堂”,是廈門市級文物保護以及涉台文物單位),另有各種宗祠、祖祠、古墓多處。社區中主要祭拜“三陳”, “三陳”即是指陳化成、陳勝元和陳宗凱,三人都曾赴臺灣鎮守臺灣海疆,據陳氏族譜記載,殿前陳姓先祖屬“穎川南院陳”,是閩台兩地陳姓最大的兩支之一。殿前街道的烏石浦村是南宋漳州狀元蕭國梁一脈的後裔聚居之地。有蕭氏家廟——洞炫宮,該廟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間,複建於1988年,主要供奉保生大帝和媽祖神像,2005年8月列為市級涉台文物保護單位。

  每年四月十日,來自兩岸三地的陳氏宗親在殿前參加規模盛大的掃墓祭祖活動。各祖祠分別於“冬至”“春節”舉行祭拜列祖列宗,舉行“廈台陳氏祭祖尋根懇親會”,參加人員達1200人,其中海外陳氏宗親有二三百人參加。殿前街道不僅盛行宗族祭祖儀式,且閩南文化豐厚,民俗信仰,民間陣頭,民間諺語、歌謠等等,無不代有傳人。尤其是殿前“蜈蚣閣”、寨上“宋江陣”、“歌仔戲”、“踩高蹺”、“鄉村掌故”、“順口溜”等十分盛行,深受百姓喜愛。

  烏石浦是臺灣與海外蕭氏宗族的主要祖籍地,每年到洞炫宮尋根謁祖的海外及臺灣蕭姓人士,絡繹不絕。2005年,臺灣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蕭萬長先生到烏石浦謁祖,並為洞炫宮題字“光宗耀祖、庇佑子孫”。烏石浦洞炫宮還被定為台商子女夏令營教育活動基地,並設有蕭氏家廟文物管理站。文管站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五、三月廿三分別舉行保生大帝和媽祖大型祭祀活動,邀請戲班在廟前演出,是廈門民間戲曲的主要演出場所。

  (五)傳統戲劇保護區域(2處)

  33.晉江市五店市街區

  五店市街區位於晉江市區中心,社區面積1.2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人。五店市街區歷史悠久,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鄉賢祠”與“石鼓廟”。

  石鼓廟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崇祀從九日山昭惠廟分爐過來的福佑帝君。福佑帝君系宋代航海保護神,石鼓廟的建立與當時晉江沿海海外貿易有著必然的關係。石鼓廟後又供奉吳真人(吳夲)、仁福王(陳益)、順正大王,以順正大王香火最旺。石鼓廟系青陽蔡氏九世蔡旻與淩雲王氏先世同架合建,石鼓廟與蔡氏家廟是閩南一帶較著名的宗祠廟宇建築,典型體現閩南傳統建築風格。

  石鼓廟是晉江最有名的“戲窩子”。每年順正王聖誕期間,戲劇演出延續數月。從八月初一開始“百日演戲酬神”,至十一月中旬結束。觀者如堵,蔚為奇觀。此外,陪神的誕辰也要演戲,民俗節日如除夕、賀新正、天公生、六月十五、中秋等也要演戲。石鼓廟每年要演出150天以上。由於演出時間長達三四個月,每天都要更新劇碼,一個劇團很難承擔這任務。因此,須由30個左右劇團輪流演出,每團一般演出3至5天。參演劇團基本囊括閩南地區的專業與民間職業劇團,閩南主要劇種梨園戲、高甲戲、薌劇(歌仔戲)、打城戲薈萃於此,各顯身手。

  晉江作為“中國民間戲劇之鄉”,現有高甲、木偶專業劇團各1個,民間職業劇團21個,從藝人員900余人。全市建有1000多座戲臺,幾乎天天都有地方戲劇上演。自1981年開始,晉江市政府舉辦了24屆戲劇展演,有力推動高甲戲的保護和傳承、發展。

  34.龍海市海澄鎮及其周邊社區

  海澄鎮,史稱“月港”,是我國明代對外貿易著名港口、閩南一大都會,歷史上有“小蘇杭”之譽。石碼鎮與海澄鎮毗鄰,明弘治元年(1488)在此設置錦江埠,清置石碼廳,是明清時代閩南水運樞紐,也是閩南重要的商業口岸之一。該區域歷史上作為重要的對外港口,保留了大量與海港有關的人文古跡與民間信俗活動。

  海澄鎮民間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六至十月初十舉辦盛大的城隍廟會。民間大鼓涼傘、腰鼓、跳車鼓、城隍出巡及金門十二婆姊、三太子等獨具閩台特色的傳統節目爭先上演。臺灣城隍聯誼會也會組織臺灣各地城隍廟信眾前來參加祖廟祭祀活動。石碼鎮則在端午節時舉行“恭迎水仙王與媽祖巡港游江”。 “水仙王”實際指的是大禹、屈原、伍子胥、王勃、李白。當地敬奉水仙大王習俗與當地人以海為生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本區域也是布袋戲、錦歌、薌劇的發祥地之一,布袋戲、錦歌、薌劇遍佈城鄉,長年活動的歌仔戲劇團就多達100多個,是閩南又一個著名的“戲窩子”。民間遊藝蓬勃發展,武術、龍舟、舞龍、舞獅、大鼓涼傘、蜈蚣閣等長盛不衰;大型彩紮技藝堪稱絕妙無雙。

  物質遺產有古建築、碼頭、商市遺址等,見證了明代月港的繁榮。海澄保留了6處碼頭遺址,4處舊店肆遺址。海澄宮觀寺廟林立。保留有明清時代的各種廟宇如城隍廟文廟、關帝廟、奉祀五顯帝的鳳山嶽廟、奉祀白礁宮民醫吳夲的紅滾廟、奉祀廣濟仙妃的清惠宮、南院寺院等,並尚存16座媽祖廟。這些古寺廟既是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作,月港“經濟特區”的歷史印記,也是現今民俗活動的載體。

  (六)傳統技藝保護區域(5處)

  35.惠安縣崇武鎮、山霞鎮和泉州台投區張阪鎮

  惠安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省著名僑鄉,“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之鄉”、“中國石雕之都”。惠東石雕、惠南(泉州台商投資區)木雕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當地的民俗活動、民居建築與信仰習俗也獨具特色。

  惠安石雕技藝以崇武、山霞最具代表性。作為惠安縣石雕藝術保護的核心區,兩鎮面積共49.6平方公里,人口 12.2萬人。石雕含碑石加工、環境園林雕塑、建築構建、工藝雕刻、實用器皿五大系列,有圓雕、浮雕等八大類上千個品種。惠安木雕、漆線雕技藝以惠南張阪最具代表性,是與閩南地區仿宮殿式大型民間民居建築雕刻相輔相成而流傳至今的民間藝術。惠安的民間建築營造工藝,其建築匠師 (包括大木、泥水、花木雕刻、油漆彩繪等)在明清時已是泉州一帶最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匠派一一 “溪底派”。

  惠東、惠南地區的民間信俗遍及城鄉,每村都有一至數處宮宇,崇武古城內現存宮廟20多處。在地方特色的則是奉祀“惠安境主”張悃的青山宮。惠安縣及泉港區建有主祀青山王宮廟的鄉鎮達三分之二以上,尤以山霞、張阪、崇武和螺陽四個鄉鎮為盛。並隨著惠安人外遷也傳播至海外,僅臺灣主祀青山王的寺廟就有168處。

  36.德化縣潯中鎮、龍潯鎮

  德化縣位於福建中部戴雲山區,面積2232平方公里,人口30.9萬,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2004年第一個榮膺“中國瓷都”稱號,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大古瓷都”。德化瓷燒制主要分佈在潯中鎮、龍潯鎮。

  區域內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德化山歌、德化三通鼓、德化紙獅習俗、舞獅、舞龍、火鼎公婆、道士舞、南音、燈謎等,還有敬窯神習俗和“擺大龜”習俗。

  區域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鬥宮古窯址以及遍佈德化境內的185處古窯址(其中青花瓷窯址100處以上)和丁墘窯,建有德化陶瓷博物館。兩鎮現有陶瓷生產企業1300多家,產量居全國首位,產品遠銷歐美100多個國家。德化瑩玉陶瓷研究所、德化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德化蘊玉陶瓷研究所、德化職業陶瓷藝術學院等單位、學校培養新的傳承人。

  保護區周邊有戴雲山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九仙山風景區,石牛山國家級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

  37.詔安縣南詔鎮

  詔安縣位於福建省南端閩粵交界處,依山臨海,素有“福建南大門”之稱,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南詔鎮是詔安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南詔鎮至今有1300年歷史,物質文化遺產有省級文保物保護單位——南詔鎮明代石牌坊群,共有7座古牌坊,依次為奪錦坊、卿典坊、百歲坊、天寵重褒坊、父子進士坊、誥敕申坊、關帝坊,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還有一批宮廟如朝天宮(祀媽祖)、東嶽廟、城隍廟、文昌宮等,這些物質文化遺產是民俗活動的載體。

  區域內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剪瓷雕、彩綢、紙紮和傳統食品製作技藝、潮劇、鐵枝木偶等。沈氏為漳州地區剪瓷雕技藝最大的家族傳承群體,為西壇大祠堂、大廟、鬥山岩、塔橋庵、白石庵、媽祖廟、南山寺、甲州大廟、梅嶺港廟、外鳳廟、城隍廟等創作了精美的剪瓷雕。彩綢藝術、紙紮藝術以“慶源號彩綢”為代表,融刺繡、布藝、彩紙等多項民間工藝於一體。食品加工技藝歷史悠久,有咸金棗、宋陳咸橄欖、梅靈丹傳統製作技藝及青梅、蜜餞製作技藝,早期的烏梅幹暢銷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市場。有數十家潮劇民營劇團,長年活躍于閩南、粵東農村。鐵枝木偶與民俗結合,長期活躍在民間。

  詔安縣城內的宗祠眾多,屬於大宗(閩台同姓的共同宗祠)的就有沈、許、吳、孫、黃、江、商姓氏等,還有塗、李、鄭、傅、楊、謝、劉、葉、朱等宗祠。這些宗祠是閩台兩岸祭祖習俗的物質載體。

  38.安溪縣西坪鎮松岩村

  安溪縣西坪鎮松岩村,位於鎮區偏南部涵淡山北麓,距鎮所在地10公里。該村原屬崇信裡之賀厝,後改稱松岩村。全村2065人,為魏姓獨姓村,茶園面積5300畝,從事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的1900多人。

  松岩村茶鄉文化特色鮮明,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安溪鐵觀音傳統製作工藝的核心區之一,是安溪鐵觀音“魏說”的發源地。據有關資料記載,明崇禎八年,魏氏八世魏朝鎡總結發明茶樹壓枝育苗,開創茶樹無性繁殖先例。

  全村以茶產業為支柱產業,有15家企業,初、中、高級工程師茶葉加工工30人,評茶師25人,茶藝師8人。鐵觀音、本山等茶樹品種近30個。村裡每年組織茶王賽2次,組織培訓8場次,培訓人次達400人次,村小學開設《安溪的茶》課程。魏月德是安溪兩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之一,創辦“魏蔭”公司,開辦“鐵觀音文化博物館”。還有多位市級、省級鐵觀音製作技藝傳承人。

  松岩村茶鄉原生態的節日習俗、茶禮儀習俗、茶市貿易習俗、茶鄉生產習俗十分豐富,經常性舉辦茶鄉文化交流活動,設立多個茶鄉文化生態保護示範點和建設鐵觀音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松岩村成長起來的“魏蔭”、“中閩魏氏”茶業品牌在中國茶界享有盛譽。

  松岩村建有“魏說”鐵觀音發源地風景區,內有張天福題字以及魏蔭發現的鐵觀音茶母樹。村裡的代天府,原稱“石鼓府”,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保存清康熙朝名臣李光地所書的“山高月明”匾,香火鼎盛,聞名遐邇。

  39.安溪縣西坪鎮堯陽村

  安溪縣西坪鎮堯陽村,原系積德鄉崇信裡堯陽鄉,距離西坪鎮所在地東南5公里。該村轄15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總人口2299人,皆為王姓。全村茶園面積4300畝,從事茶葉種植、加工、銷售人員1800多人。

  堯陽村歷來以茶為本,以鐵觀音為主,兼有本山、黃旦、奇蘭、大葉烏龍等優良品種,是鐵觀音“王說”的發源地。據《安溪縣人物志》及王氏族譜記載,清代該村仕人王士讓發現異茶一株,乾隆帝泡飲之後覺得與眾茶有異,賜名南岩鐵觀音。

  堯陽村茶鄉文化特色鮮明,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安溪鐵觀音傳統製作工藝的核心區之一。茶業企業25家,擁有初、中、高級茶葉加工工23人,評茶師45人,茶藝師18人。王文禮是安溪兩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之一,創辦“八馬”公司,開辦“鐵觀音文化會所”。還有多位市級、省級鐵觀音製作技藝傳承人。村裡每年組織茶王賽1次,組織培訓7場次,培訓人次350人次,村小學開設《安溪的茶》課程。

  堯陽村茶鄉原生態的節日習俗、茶禮儀習俗、茶市貿易習俗、茶鄉生產習俗十分豐富,經常性舉辦茶鄉文化交流活動,設立多個茶鄉文化生態保護示範點和建設鐵觀音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堯陽村成長起來的“八馬”、“日春”茶業品牌是中國茶界標誌性品牌。

  堯陽村建有“王說”鐵觀音發源地風景區,內有王士讓所建書軒“南軒”,東有茗聖坊,下有南陽石和移植百年的鐵觀音茶樹,岩石旁為王士讓讀書處。石階可溯南山之巔,沿途石牌、石門、觀音石、小鬼戲獅石、石船、石腳桶、風動石、紗帽石、雙蛙石、摔馬石等奇石遍佈。

  (七)傳統體育、遊藝保護區域(3處)

  40.永春縣桃城鎮、五裡街鎮

  桃城鎮位於永春縣城,五裡街鎮位於縣城西北,屬縣城規劃區。 桃城、五裡街保護區域內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武術白鶴拳,傳統美術紙織畫,茶、禪結合的佛手禪茶,傳統音樂南音、鬧廳、大鼓吹,傳統舞蹈鼓墜舞,傳統遊藝裝閣、龍閣、弄獅舞龍,傳統戲劇傀儡、吳協戲班,傳統技藝漆籃等。

  區域內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有萬春寨、牛頭寨遺址、天祿岩、白馬寺、泰山岩、華嚴室(釋子)、惠明寺(小開元)、文廟、義烈祠、永春城隍廟、真武宮、修爵堂、留安塔、大鵬岩摩崖石刻、翁公祠、巽來莊、李俊承故居、“洛陽勝景”壁畫等文物史跡。五裡街鎮有華岩室、真武殿、真寶殿、義烈殿、萬春寨、西門宮、高龍宮、龍湖岩、天妃宮、火成廟以及一批歷史久遠的宗祠。

  41.廈門市海滄區新垵村

  新垵村隸屬廈門海滄區,面對廈門港馬鑾灣,海路可通外洋,陸路毗連漳泉,曾有數座商埠碼頭,為閩南人下南洋、過臺灣的出發點之一,是海外華僑、臺胞祖籍地之一,人口7700人。

  五祖拳系泉州南門外晉江梧塘馮(邦)尾村人蔡玉鳴所創,民國時期,他的關門弟子沈揚傳至新垵,此後代代相傳,播傳臺灣、海外。五祖拳在新垵人才輩出,老拳師邱武耀、邱清江與新江小學合作,組建校武術隊。青年拳師邱靖娜、邱建剛在家與正順宮教五祖拳和長拳。邱靖娜現任廈門市海滄區“新江武術館”主教練,中國武術五段,國家二級裁判,從小跟隨父親邱豐慶習五祖鶴陽拳,曾多次參加省、市武術比賽,均獲前三名。長期以來,邱靖娜致力以五祖拳的傳承、挖掘整理活動,多方位聯繫海內外五祖拳同門,多次前往新加坡、香港、臺灣和同門進行學習交流活動。

  新垵擁有多座閩南民間紅磚古厝,如位於新垵北區的邱新樣大厝、新垵惠佐的邱菽園大厝和邱得魏大厝等。這些古厝形制各樣,各具特色,是閩南民間紅磚古厝中的精品。

  42.廈門市同安區造水村

  造水村位於廈門市同安區汀溪鎮東北角,面積35平方公里,人口1300多人,與安溪、南安毗鄰。

  區域內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宋江陣、車鼓弄等遊藝表演。宋江陣源於明代軍旅武術和明末清初鄭成功的抗清鬥爭軍事訓練,受文化、宗教、民俗影響,逐漸形成鄉間農民自娛自樂、健身自衛的群眾性演藝。同安蓮花淡溪村的宋江陣師傅,創編一套邊行進邊對打的套路陣式,名曰“通街打”,已流傳一百多年,填補了廈金宋江陣演武時只能在廣場不能在踩街行進中表演的空白。2008年宋江陣列入同安民俗文化重點扶持項目之一,除了在相關鎮設立傳承點之外,還選擇了廈門華興學校作為傳承與創新的試點單位。車鼓弄是集說唱、表演合一的民間歌舞藝術,是古代弄戲的遺存形式。明末清初,車鼓弄傳到臺灣,成了海峽兩岸人民喜愛的民俗娛樂項目。

  造水村主祀神為玄天上帝,周圍村莊還祭祀陳元光(開漳聖王),每逢祭祀日,宋江陣與車鼓弄隊都到廟會表演;有時也被邀請參與婚慶演出。近年來,經過改編整理提高的“車鼓弄”也出現在廣場民俗活動、文藝踩街、大型晚會上,對保持民間表演藝術的多樣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起著積極的作用。

  造水村自然資源豐富,群山環抱,多處跌瀑景觀、奇石險峰;閩南民宅別具一格,古村落保存完整;有明清抗倭、抗清防匪寨堡。

  (八)傳統音樂、曲藝、舞蹈保護區域(5處)

  43.泉州市泉港區山腰街道

  山腰街道地處泉港區南部片區,是泉港區的行政中心、商貿中心和文化中心。

  山腰街道處閩南方言與莆仙方言的過渡區,流行以媽祖為主的女神信仰,以“頭北話”(閩南方言與莆仙方言的過渡方言)為主的音樂、戲曲等,構成方言過渡區文化圈。現擁有民間文藝社團68個,其中職業性演出團體51個,從業人員1200人,影響較大的有北管、南音、木偶藝術和薌劇等。北管流行影響至臺灣、東南亞。民間戲曲“咸水腔”(“頭北話”)薌劇頗具閩南戲曲與莆仙戲曲混合特色,現有薌劇社團20多個,形成了以咸水腔薌劇為主,高甲戲、布袋戲(閩南方言)為輔的泉州“戲窩”,每年演出萬場以上。北管和咸水腔薌劇是方言過渡區藝術特色與風格的典型體現。

  山腰街道文化歷史悠久,保留離相寺、天妃宮、曾爐寺、望海樓、鄭氏祠堂、阿腦嬸大厝、石橋尾古民居等不少歷史文化古跡。

  44.泉州市鯉城區浮橋街道

  泉州鯉城區江南新區位於鯉城區晉江南岸,是泉州城鄉結合部,該區浮橋街道位於泉州市區西南,依偎晉江母親河,是閩南著名僑鄉和商貿集散地,也是鯉城江南新區核心起步區。

  區域內有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獅、江南車鼓女、疍民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浮橋街道成立泉州市閩南民俗文化筍江藝術團,保護、傳承閩南文化。筍江藝術團共有演員300多人,所有的演員來自百姓,所有的節目都來自民間,除了上述節目外,還有白菜擔、跳鼓、搖錢樹、甩球燈、踢球、彩婆、婚轎、官轎、舞龍等30個閩南民俗文化項目。

  區域內有“泉州八景”之“筍江月色”、有“筍江萬石擣衣聲”之譽的萬石坡等自然景觀;有南宋古護城河遺址、宋代泉州第一橋、接官亭遺址等歷史遺跡。

  45.廈門市同安區蓮花小坪村

  小坪村位於廈門市同安區蓮花山區,海拔900多米,面積2.8萬畝,人口1950人。

  蓮花褒歌屬閩南語山歌,是蓮花山民在種茶制茶勞動過程中即興創作而唱的短歌,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小坪村群眾盛行茶歌、褒歌,勞動之餘對唱褒歌,已經流行五六百年。該村每年在農曆正月十五組織褒歌比賽。同時,舉行“踏火節”民俗活動。蓮花村主祀清水祖師,每年都要舉行祭祀儀式。有特色的是,廣場上燒著大火堆,村民們用轎子請出神靈,繞火堆狂奔數周,再爭先恐後踏著火紅的炭火而過,除去穢氣,帶來福氣。

  小坪村現已整理搜集褒歌歌詞近四千首,曲調八種。廈門市文化局已舉辦了四屆蓮花褒歌比賽。

  區域內有小坪國家森林公園、野山谷、金光湖等名勝旅遊區,自然生態極佳。森林、茶園、褒歌、廟會,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為一體,共同構築著小坪村民世世代代傳承的生活方式。

  46.廈門市思明區梧村街道

  梧村街道是廈門老城區與新城區連接處,位於廈門市中心區域,是國家級明星街道,歷年經濟指標名列全區榜首。街道面積6.22平方公里,人口13.5萬人。該街區一半以上面積為金榜山公園,區內居民多為廈門老市民,自然生態保護很好。

  廈門方言講古是閩南方言的曲藝說書形式,是廈門百姓閒暇時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活動。上世紀20年代,廈門方言講古極盛,僅十幾萬人的廈門市區就有幾十個講古場。1938年廈門淪陷後,講古場幾乎絕跡,抗戰勝利後陸續恢復。“文革”期間,廈門方言講古受衝擊,職業講古無一倖免。改革開放後,廈門方言講古又逐漸興盛起來。楊敏謀、范壽春等“講古仙”已為人們所熟知。范壽春的《閩南話講古》光碟有一定的影響。

  金榜山公園內設有金榜講古場,多年來,每週五下午,聘請閩南講古名家范壽春,免費為聽眾講古,已形成一定的聽眾群體,是目前島內唯一的講古基地,成為廈門的一個文化品牌。此外,金榜山公園內還有民族英雄陳化成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陳黯讀書處”、“紫竹林寺”、“朱熹金榜山題記”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設立梧村街道閩南講古保護片,重在通過閩南講古的傳播,保護閩南方言及與閩南方言相關的民間曲藝形式,如講古、答嘴鼓等。

  47.廈門市翔安區金柄村

  金柄村位於廈門市翔安區新圩鎮,面積9371畝,人口2458人。金柄村的拍胸舞表演風格開闊、明朗、熱烈、歡快,隊形變化有序,粗獷中透出美感,古樸中融入現代。金柄村拍胸舞隊是翔安區唯一以家族傳承為主的“拍胸舞”表演隊伍。

  金炳村有清代建築黃氏大宗祠,僅金門就有14座宗祠是從金柄黃氏大宗祠分出去的,每年都有大批海內外宗親及金柄黃氏後裔回來尋根拜祖。另有黃肇綸陵園,位於金柄村大侖山,為唐朝監察禦史黃肇綸及其夫人智氏合葬之墓。黃氏大宗祠和黃肇綸陵園被列為廈門市涉台文物保護單位。

  金柄村美林路南的炎帝殿,創建於北宋乾亨三年(981),以殿內供奉的宋代用“烏沉香木”雕刻的黃氏族人的當境佛、保護神神農氏炎帝(亦稱仙祖)塑像而得名,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廟。近年來金、台和海外鄉親每年都有進香團前來進香朝聖。

  此外,該村每年民俗節日,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答嘴鼓、舞龍、舞獅等與上述祭祖、信俗結合演出,成為金柄村文化生活中的新亮點。

  (九)傳統美術保護區域(1處)

  48.漳浦縣綏安鎮

  綏安鎮位於漳浦縣中部偏西,為縣治所在地(唐垂拱二年建置),是漳浦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漳浦縣剪紙與民俗保護以綏安鎮為保護核心範圍。

  漳浦剪紙藝術源遠流長,早在唐宋時期,民間盛行在歲時節慶、婚喪壽育、祭拜活動時剪貼燈花、禮花、喜花、祭花的習俗。目前全縣從事剪紙的藝術骨幹有400多人,其中較有名氣的有近百名,形成老、中、青、少四個梯隊的傳承群體。剪紙年創產值200多萬元,並呈逐年增長趨勢。其中著名的剪紙藝術家大多集中在城關地區,有高少蘋、陳秋日等剪紙藝術館8家。縣文化局已在城關建設漳浦剪紙專題展示館。

  威惠廟位於縣城西郊324國道旁,建於西元716年,是奉祀“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其神系的始祖廟。東皋書舍在福建漳浦縣城東約1公里,為明黃道周講學處,1961年經復原修整,建為黃道周紀念館。南門媽祖廟建於明代中期,清乾隆間重修,主祀媽祖,並配祀玄天上帝,為漳浦較早的媽祖廟之一,保存較好。太尉堂在漳浦綏安中營村,始建于宋紹興二十年(1150),為張氏祠堂,祠內祀唐陳元光部將張虎(字伯紀),1929年重修。張氏後裔每年在此舉行祭拜活動。

  設立漳浦縣剪紙與木偶藝術保護區,重在保護剪紙藝術和陳元光民間信俗,兼融薌劇、潮劇、木偶戲等民間戲曲和大車鼓、輦藝等民間遊藝保護。

  (十)閩南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區域、點(5處)

  49.泉州市清源山及其周邊社區、博物館群保護展示區

  泉州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古越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古阿拉伯、印度和東南亞諸種文化曾在這裡交融匯合,綻放出人類和平與文明的絢麗花朵。清源山的人文景觀和周邊的博物館群展示著泉州多元的文化風貌。

  清源山距泉州老城區3公里,面積60.66平方公里,為泉州城北屏障。它最早開發于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占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老君岩等六處宋元時期的清源山石造像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外,尚有400方歷史名人的碑刻和崖刻。清源山既是海上絲綢之路遺跡,又是多種宗教相容並蓄的文化名山。

  該區除了清源山宗教文化景區,還有眾多景區定點展示閩南特色文化和表演藝術。其中閩台緣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海交博物館、南建築博物館、華僑歷史博物館、伊斯蘭聖墓,主要展示閩台文化、華僑文化、海外交通史文化、閩南建築文化;錦繡莊民間工藝園主要展示閩南民間工藝文化;南少林寺、泉州木偶藝術劇院、高甲戲大眾劇場主要展示南少林武術、泉州戲曲表演藝術;泉州歌舞劇院新址主要展示閩南音樂舞蹈藝術;市圖書館主要展示譜牒文化。

  設立泉州博物館群、清源山多元文化保護展示區,重在以這些展館、藝術園、劇院等為核心,以清源山景區及其周邊村莊為平臺,展示融歷史先賢、多元宗教以及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的閩南文化。

  50.漳州市漳台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展示點

  漳台民間文化展示點是以市薌劇(歌仔戲)藝術中心、市薌劇團,市博物館以及“漳台族譜對接成果展”組合而成的展示點。

  該展示點旨在展示漳州與臺灣同根同源的“五緣”關係,展示獨具風采的宗教信仰、民居建築、戲劇曲藝、工藝美術等民俗資料。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歌仔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漳浦剪紙、漳州木版年畫、漳州木偶頭雕刻等,同時也展示漳州歷史文化遺跡,反映出漳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

  “漳台族譜對接成果展”由“源流篇——根在海這邊”、“對接篇——家在漳台”、“交流篇——情深祭祖先”等篇章組成,以近1000冊族譜和文字、圖片、文物的陳列,展示漳台姓氏起源中原、播遷閩南和遷徙臺灣的歷史脈絡。漳台兩地同根同源,漳台一家親,有譜為證。

  設立漳台民間文化展示點,更全面更集中地展示了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成果,有利於宣傳漳州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總體面貌,同時也有力地推動閩南文化生態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51.漳州市天福茶文化保護展示點

  天福茶博物院位於漳浦縣盤陀鎮324國道旁,占地面積5.3公頃,是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展示中華民族三千多年的茶文化史。

  石雕園分以“唐山過臺灣”為主題的石雕群和以閩台民俗為主題的石雕群兩大部分,利用山上豐富的自然石資源,營造一個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自然博物館。

  觀光茶園種植兩岸茶葉代表性品種及新優品種,讓人們在觀光的同時瞭解、認識茶葉。園區內還有閩台民俗館、丹岩風景區等多處自然與人文景觀以及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景色宜人。

  天福茶博物院是展示點的核心部分,包含主展館、茶道教育、日本茶道館、韓國茶道館、書畫館5大部分內容,還有漢亭、唐山、宋橋、元塘、明湖、清池、蘭亭曲水、武人茶苑、茗風石刻、示範茶園等景觀,環境幽雅自然,是一個聚學術研究、文化傳承、教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

  茶學院是天福集團投資興辦的全國第一所民辦茶業專科普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五個專業:茶葉生產加工技術、食品加工技術、茶文化、市場開發與行銷、旅遊管理,培養茶業專業人才,將為弘揚中國茶文化和為中國的茶葉行銷全世界奠定堅實的基礎。

  設立天福漳台茶文化展示中心,一方面是弘揚中華茶文化的民族傳統,展現漳台兩地的文緣和茶緣,開展研究和教育活動,促進茶文化的傳承;一方面有利於保護以盤陀嶺、灶山等為中心點的自然、人文環境。

  52.廈門市鼓浪嶼建築保護展示區

  鼓浪嶼,與廈門島西南部老城區隔海相對,面積1.91平方公里,人口2.4萬,是早期的萬國租界和海外歸僑聚居地,較早領略西風東漸。因島上人均鋼琴擁有量位居全國之首、音樂人才輩出而享有“琴島”、“音樂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的建築有早期的閩南大厝,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建造的各種別墅公館,以及20世紀30年代華僑回鄉創業建造的許多別墅住宅共計1000多幢。這些別墅與原有的閩南大厝,共同構成了鼓浪嶼“萬國建築博覽館”。其中著名的有“八卦樓”、黃家花園中樓、“海天堂構”、黃榮遠堂別墅、英式別墅滙豐公館、法式建築八角樓、西班牙風韻的觀彩樓、哥特式建築天主堂以及殷宅、李清泉別墅、金瓜樓、楊家園、林屋、船屋、亦足山莊等著名建築。甚至還有以中國民間園林建築風格著名的菽莊花園和民間宗教建築蓮花庵、種德宮等。鼓浪嶼建築展示了閩南文化天人合一、包容萬方的氣派和情懷,留存閩南文化從民間走向現代的起點和軌跡。

  此外,島上中秋博餅習俗亦是淵源深厚。自2003年起,鼓浪嶼區人民政府定於每年農曆八月起舉辦為期約半月的“廈門中秋博餅節”,將這一閩南特有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鼓浪嶼這個“萬國建築博覽館”中,並作為一個固定性的節慶活動推廣,使鼓浪嶼顯得更加生動有趣。

  設立鼓浪嶼萬國建築博覽展示點,旨在依託獨具特色的“萬國建築博覽館”,展現閩南中秋博餅習俗以及島上以保生大帝、觀音、關帝、注生娘娘、虎爺、三十六將官等民間信仰習俗。

  53.廈門市集美學村嘉庚建築保護展示區

  集美學村是陳嘉庚先生傾資創建,包括廈門水產學院、集美航海學院、集美師範專科學校、福建體育學院、集美歸國僑生補習學校、中國語言文化學校、集美財經專科學校、集美中學、小學、幼稚園。後又新建的各種建築,傳承延續傳統的嘉庚建築風格,如集美大學、集大誠毅學院、廈門理工學院、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廈門學院、中科院城市環境科學研究所、廈門軟體職業技術學院、廈門職業教育中心、華夏職業學院等大學院校,與原有的建築風格和諧統一,總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人口16萬。

  學村建築為國家級重點保護風貌建築群,呈現出獨特的“嘉庚風格”。在建築總體上,呈現為閩南式屋頂,西洋式屋身,細部刻畫南洋式。在空間結構上,注重與環境的協調,較好地處理了建築與環境的關係,使人工美和自然美、整體美與局部美交相輝映,和諧統一。在細部的處理上,充分利用閩南地區盛產各色花崗岩和釉面紅磚的優勢,發揮閩南能工巧匠的創造性,展示了嘉庚建築的細節之美。其整體、局部和細節,無不體現中西建築文化的融合。而這種風格的形成,是嘉庚先生吸納了古今中外優秀建築文化,並結合閩南傳統文化的建築結果。

  嘉庚先生還在海灘上築堤圍墾了外、中、內三池。外池俗稱“龍舟池”,端午節此地舉辦龍舟賽,並舉行美食節和民間藝術匯演,在海內外影響深遠。經過多年的發展,集美龍舟賽已經升格為國際性賽事,代表了國內龍舟賽的最高水準。

  此外,集美學村三面環海,還有集美解放紀念碑、歸來堂和鄭成功故壘遺址等文物古跡。

  三、重點區域的管理和保護方法

  (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的建設納入當地的城鄉發展規劃,負責協調各部門搞好重點區域整體性保護和監管工作。國家對重點區域整體性保護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援,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安排保護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重點區域的保護。

  (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二十六條有關規定,編制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的保護專項規劃。

  實施重點區域整體性保護涉及村鎮或者街區空間規劃的,要納入當地的城鄉發展規劃,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城鄉規劃部門會同文化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制定專項保護規劃,經當地政府批准,報送省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領導小組,由省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專家實地考察、論證確認後給予公佈實施。

  (三)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採取屬地管理辦法,由設區市、區(縣)、鄉鎮、村分級管理;要規定具體管理單位、專案負責人。特別是要落實基層組織,建立以社區群眾、村民為主的重點區域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小組,依法開展各項工作,實行民主管理、自我保護、利益共用的機制。重點區域管理辦法由省文化廳、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公佈。

  (四)重點區域的整體性保護工作採取民眾與專家相結合的方法,既要尊重當地民眾的意願,又要採納專家的指導意見。省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有關專家,對重點區域的整體性保護管理人員、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

  (五)重點區域的整體性保護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以及人文環境的保護。重點區域的整體性保護要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項目之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之間,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之間的關聯性,將單一專案、單一形式的保護模式,轉變為多種文化表現形式的綜合性保護。

  (六)重點區域的整體性保護要注意保持區域內歷史風貌和傳統文化生態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要重視包括民間信俗、傳統習俗、民族心理等的歷史人文環境保護;要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提出保護和整治要求,提出具體的保護措施;新的建築和基礎設施要與整體環境相協調,要通過環境整治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