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金門文化資產「申遺」成為台灣的「國際識別」 可行嗎﹖
來源 :金門鑫報 | 記者 :記者趙靖邦 | 時間 :2017-11-26 | 1875 瀏覽 : | 分享到:
行政院文化部長鄭麗君於11月23日來金門蔡氏宗祠,就核准執行自105年8月開始的「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計畫,親眼目睹遵循清道光年間流傳下來的秋祭祭祖古禮,以及來自大陸翔安區新圩鎮的蔡式宗祠「腰鼓隊」,鄭麗君表示,蔡家祭祖結合「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資產保存,其中祖訓文化的傳承和家族精神的凝聚,是非常難得的無形資產,中央地方聯手讓金門成為具有「文化底蘊」的台灣「國際識別」。對此,鄭麗君似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申請「世界遺產」方式為之,可行乎﹖

【記者趙靖邦/金門特稿】


金門蔡氏宗祠係「有血緣關係」的祭祀。

根據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於98 12 月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研究「金門宗族組織與祭祖儀式」。其中記載,台灣祭祀公業分為「鬮分字祭祀團體」與「合約字祭祀團體」。兩者都是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組織的團體,但是成立的方式與出現的時間不同。關此,鬮分字是「有血緣關係」團體在鬮分家產時抽出一部分作為祭祀公業,例如金門瓊林「蔡氏家廟」;合約字宗族團體是來自同一祖籍同姓之墾民且「無血緣關係」團體其共同出錢購置田產,派下限於合股出錢的族人,例如台灣已在地化的祭祀。

蔡氏宗族開枝散葉居住海峽兩岸,都是一家人。

該學會研究接續記載,從「宋末至清末」,蔡氏族人陸續往外遷移,散居小徑、水頭、嚨口、下新厝、舊金城、下蘭、後浦;烈嶼之西吳、下田、東坑;「大嶝鎮北門」、東蔡、溪墘;台灣、澎湖。移出的房份象徵宗族的擴展。瓊林蔡氏部分分支房份會回本家參與大宗宗祠春秋二祭。其中小徑、下蘭、水頭和嚨口蔡氏維持和瓊林本家的儀式性關係,不但參與大宗宗祠春秋二祭,並輪值當頭家。水頭蔡氏是竹溪公派下坑墘房十八世允能公於清康熙年間娶前水頭黃氏,定居在中界甲頭酉堂之後。小徑與下蘭和瓊林相鄰,瓊林人口增加,族人逐漸移居中蘭和小徑。

居住大陸福建省翔安區「大嶝鎮北門」郵政區號:361103的蔡氏宗親,由「廈門市翔安區蔡復一文化研究會」現任會長蔡源祝領隊,按往例前來金門參加祭,隨同的「腰鼓隊」(台灣稱之跳鼓陣),係大陸福建省翔安區新圩鎮(郵政區號:361111)的30幾位蔡家媳婦,在「蔡氏家廟」前擊鼓變換陣式,除遵循古禮、相沿成襲,重現蔡家祖先的歡喜感恩。另該「腰鼓隊」(跳鼓陣)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明朝名將戚繼光帶兵驅逐倭寇大勝,班師凱旋時正逢元宵節,民眾提著燈、打起傘,夾道歡迎,霎時間,鑼聲、鼓聲、旗子、雨傘隨著舞步跳動起來,無形中形成跳鼓陣。另一說法與鄭成功在台灣訓練軍隊的陣式有關,當年延平郡王收復台灣以後,在台整軍經武,日日練兵,準備反清復明,各方豪傑聞風歸來,時常舉辦博擊比武盛會,在分組進行比賽時,有一、二名及鼓者在旁擊鼓助威,隨比武者跳躍進退,頗受歡迎。後來滿清統領台灣後,一般不願事清之豪傑,平日多散居於各地墾耕,農閒無事時,便以助威的單鼓作為消遣娛樂,世代相傳,成為現今流行於台灣的陣頭技藝。

鄭麗君就食的文化「瓊林宴」初體驗,惜部分「故事」內容與祖訓文化的傳承相異

中午在「十世宗祠」而非祭祀的蔡氏家廟內席開15桌,文化部長鄭麗君親自品嚐「瓊林宴」,雖其行為表示對於「瓊林宴」的滿意度,不在話下。但本次秋祭負責提供「瓊林菜」筵席的「吃頭」,當頭家委由外燴蒸煮。再看上菜內容,有被視為「祥瑞呈獻」的金門「宴菜」以及代表「生氣蓬勃、充滿活力」的「蝦子」,然此二部分均非屬於傳統的「瓊林菜」。以之比較於10月5日建設處長李斌在青嶼「張氏家廟」舉辦的「瓊林宴」試吃,嫁來張家的瓊林蔡家媳婦蔡寶愛擔任「當頭家」,負責煮三桌宴客。其「瓊林宴」菜單包括:白斬雞、乾蒸魚、蒜炒肉、炒海蚵麵線、蘑菇肉圓湯、清蒸芋頭、排骨魷魚。飯後甜點:糯米糖、粿仔湯,其菜單均未包含蝦子、宴菜。尚且蔡寶愛在席間針對瓊林宴「說故事」,例如炒海蚵麵線代表「長壽」,是耆老最愛,來襯托其「瓊林菜」的「無形資產」文化底蘊,而且每桌皆放置有一目了然的菜單,以供檢視。對此,文化部長就食的文化「瓊林宴」初體驗,惜部分「故事」內容與祖訓文化的傳承相異

再根據記載,「蔡氏家廟」創建於明嘉靖8 年之前(1529)、清乾隆35(1770 )「六世宗祠」創建於清乾隆 35 (1770 )後數年間,「十世宗祠」創建於清康乾年間,「十一世宗祠」創建於清道光 20 (1840 )。檢視「瓊林宴」地點,在「蔡氏家廟」祭祀結束後,不就地擺桌「吃頭」,卻移駕至「十世宗祠」內為之,為何未至「六世宗祠」或「十一世宗祠」﹖根據輪流擔任「吃頭」來看,本次應是「十世宗祠」的派下子孫擔任「當頭家」重任了。

「無形文化遺產」係包括節慶活動,並非屬於「有形的世界遺產」之一類。

根據「世界遺產公約」是基於保護並保存自然遺產、「文化遺產」等全人類世界遺產。所謂「文化遺產」,包括文化紀念物、建築群和歷史場所等「有形資產」;使其免於遭受損傷破壞之立場,以建立國際合作及協助確立體制為目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導由191個締約會員國所共同簽訂的國際條約,其中大陸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是「締約國」,台灣係「非締約國」。準此,金門縣瓊林蔡家「有血緣關係」團體的春、秋季祭祀,其具有祖訓文化的傳承和家族精神的「無形資產」和其他「有形資產」,與大陸福建省翔安區「大嶝鎮北門」系出蔡家同門子孫。即使「蔡氏宗祠」祭祀有充分條件申請登記為「世界遺產」,惟台灣既非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且大陸有相同「蔡氏宗祠」祭祀文化遺產,一旦其啟動「申遺」程序,「非締約國」的台灣僅能望塵莫及。

惟應理解是,「無形文化遺產」係包括節慶活動等「無形資產」,換言之「蔡氏宗祠」祭祀文化遺產並非屬「有形的世界遺產」之一類。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官網資料記載:二者分別屬於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兩項不同的計畫,無論是對象、種類、體系、公約與審查機制,皆大大不同,逕渭分明,外界往往混淆而論。

況且,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網站上公布有「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金門戰地文化」涵蓋部分以「有形資產」為主,其中包括「瓊林戰鬥坑道」前的軍事精神標語,以紅底白字記載「獨立作戰、自力更生、堅持到底、死裏求生」,其官網記載「特殊價值」由戰爭走向和平,保存最完整、最佳的示範點,更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戰爭文化景觀」。

基於「無形資產」的審查機制,與「有形資產」皆大大不同,逕渭分明。換言之,現登記的364項的「無形文化遺產」,如就「世界遺產公約」191個締約國來看,目前平均1個國家僅有2項「無形文化遺產」登記,何況台灣係「非締約國」如何排除萬難才能登記﹖關此,「蔡氏家廟」秋祭肅穆場景,上了年紀的耆老們身著長袍馬褂,跪拜祖先等禮制係承襲中國古禮而來,鄭麗君認為祖訓文化的傳承和家族精神的凝聚,是非常難得的無形資產中央地方聯手讓金門成為具有文化底蘊的台灣國際識別」,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正是瓊林聚落傳統的戰鬥力體現也許是「感動」後的鼓勵話語吧。



根據記載,「蔡氏家廟」
創建於明嘉靖8 年之前(1529)、清乾隆35(1770 )「六世宗祠」創建於清乾隆 35 (1770 )後數年間,「十世宗祠」創建於清康乾年間,「十一世宗祠」創建於清道光 20 (1840 )檢視,在「蔡氏家廟」祭祀結束後,中午「瓊林宴」地點移駕至「十世宗祠」內。/記者趙靖邦攝


「蔡氏家廟」秋祭
蔡氏耆老們依祖訓文化的傳承於祭典中向歷代祖先牌位行跪叩大禮圖上。祭典中於家廟外鳴炮情形圖下/記者趙靖邦攝



「廈門市翔安區蔡復一文化研究會」現任會長
蔡源祝領隊,來自大陸翔安區新圩鎮蔡氏宗祠的民俗文化表演隊(腰鼓隊),成員有30幾位都是女性,部分為蔡家媳婦,於11月23日上午在「蔡氏家廟」秋祭會場前表演情形。/記者趙靖邦攝



本次秋祭負責提供「瓊林菜」筵席的「吃頭」,當頭家委由外燴蒸煮。菜單內容,
有被視為「祥瑞呈獻」的金門「宴菜」圖上,以及代表「生氣蓬勃、充滿活力」的「蝦子」圖下,然此二部分均非屬於傳統的「瓊林菜」。/記者趙靖邦攝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網站上公布有「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金門戰地文化」中的「瓊林戰鬥坑道」前的軍事精神標語,以紅底白字記載「獨立作戰、自力更生、堅持到底、死裏求生」,其官網記載「
特殊價值」由戰爭走向和平,保存最完整、最佳的示範點,更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戰爭文化景觀」/取自文化資產局官網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