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臺灣的400余位嘉賓與會,共同探尋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與新機制。本屆論壇以“致力鄉村發展 聚力兩岸融合”為主旨,以“活化利用傳統村落 打造兩岸心靈家園”為主題,彙聚兩岸政策制定者、專家學者與實踐團隊,圍繞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鄉村治理創新、產業融合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作為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三明正成為閩台鄉建鄉創合作的熱土。資料顯示,三明市已累計引進30支臺灣團隊、80餘名臺灣鄉建鄉創人才,深入鄉村開展“陪護式”服務,成功打造三元區、泰寧縣等11個閩台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鎮、村專案,以及72個閩台鄉建鄉創合作“陪護式”項目。
【影視】臺灣業界: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機遇多 台青“登陸”恰逢其時
《中國新聞網》11月6日福建三明綜合訊,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第四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於6日在福建省三明市開幕。來自臺灣的400余位嘉賓與會,共同探尋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與新機制。

11月6日,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第四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在福建三明開幕。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本屆論壇以“致力鄉村發展 聚力兩岸融合”為主旨,以“活化利用傳統村落 打造兩岸心靈家園”為主題,彙聚兩岸政策制定者、專家學者與實踐團隊,圍繞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鄉村治理創新、產業融合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作為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三明正成為閩台鄉建鄉創合作的熱土。資料顯示,三明市已累計引進30支臺灣團隊、80餘名臺灣鄉建鄉創人才,深入鄉村開展“陪護式”服務,成功打造三元區、泰寧縣等11個閩台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鎮、村專案,以及72個閩台鄉建鄉創合作“陪護式”項目。
三明學院海峽理工學院副教授楊建基認為,傳統村落是文旅融合的“原生文化載體”,其活化品質直接關係到區域文旅的深度與吸引力。他建議推動村落文旅專案從“靜態參觀”向“可體驗、可參與”轉型,既填補“深度文化遊”的市場空白,也助力村落文化實現從“保護”到“活態傳承”的跨越。
11月6日,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第四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在福建三明開幕。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在福建推動閩台鄉建鄉創合作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臺灣青年設計師投身福建鄉村建設。在福州閩清溪源村,台青王怡雯帶領團隊結合村莊資源,打造了百年油坊研學基地、溪流營地、民宿主題旅遊線路等,並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
王怡雯在論壇上表示,古厝是地方文化創生的核心載體,也是在地文化與產業融合的獨特景觀,唯有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脈,才能讓古厝重煥生機,實現永續發展。
本屆論壇將持續至11月9日,期間將舉辦閩台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暨項目推介會、閩台社會治理創新智庫研討會等系列活動,涵蓋產業、文化、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為兩岸基層交流與鄉村融合搭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平台。(完)
責任編輯:李岩
《中國新聞網》11月7日福建三明訊,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第四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11月6日在福建三明舉行。本屆論壇以“致力鄉村發展 聚力兩岸融合”為主旨,以“活化利用傳統村落 打造兩岸心靈家園”為主題,兩岸專家學者、業界人士等齊聚一堂,展開交流。
2022年11月,三明獲批首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次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提出“支援三明建設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為三明推進兩岸鄉村融合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近年來,福建通過引進臺灣鄉建鄉創團隊、創新治理模式,正在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樣板,其中不乏閩台鄉建鄉創合作“陪護式”項目。在不少與會嘉賓看來,兩岸在基層治理領域的互學互鑒,能夠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為兩岸社會融合提供生動範例,也期待有更多臺灣年輕人加入。
本次論壇將持續至11月9日,設置了啟動儀式、主論壇活動、閩台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暨項目推介會、閩台社會治理創新智庫研討會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