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如何成為一名非遺傳承人
來源 :文旅匯報 | 記者 :編輯室 整理 | 時間 :2025-10-26 | 0 瀏覽 : | 分享到:

你手裡那門看似“古老又不起眼”的手藝,可能就是下一位被官方認定、能拿到傳習補貼、並且被更多展會和媒體優先邀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金鑰匙”。但這條路並不只是發個朋友圈、貼張證那麼簡單——下面把流程、要點和踩坑處都講清楚,照著做機會大很多。

 

一、先講清楚名詞和層級(別被稱呼繞暈)

正式的稱呼是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通常口語裡簡稱“代表性傳承人”或“非遺傳承人”)。與專案一樣,傳承人的認定也有區/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等不同層級,通常採用逐級推薦、逐級審核上報的機制:先在區/縣級被認定,才有資格申報市級;市級及以上經過認定後,能享受更高層級的聲譽與政策資源。

二、法律與資格要求(最關鍵的三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與相關法規,傳承人認定的核心條件可概括為三點:

l  熟練掌握並長期從事所傳承的非遺項目核心技藝或知識;

l  在一定區域或領域被公認為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

l  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如授徒、舉辦工作坊、參與記錄與傳播等)。

這些條件同時出現在國家層面的認定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相關條款中,是評審的核心依據。

 

三、申報流程(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

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通常是成批次組織申報、評審與公佈的,流程大致為:

l  當地文化主管部門發佈申報通知;

l  由區/縣或單位組織申報(個人也可按規定向所在專案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門提出申請或由推薦人推薦);

l  填寫申報表並提交申報書、申報片及證明材料(師承譜系、授徒情況、代表性作品、傳承活動記錄等);

l  文化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審核並逐級上報,評審通過後公示並正式公佈。

實操提醒:不同地市會有具體申報表格、提交截止時間與材料清單(比如市、縣級文化局的公告),務必以當地文化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或所在省(市)公告為准並按時提交。部分省市從網上填報、審核到公示都有專門的系統和時間視窗。

四、申報策略(如何最大化成功率)

先把「項目」落地或加入已有項目名錄:代表性傳承人是針對已列入代表性項目的傳承人的認定。如果你掌握的技藝還未被列入任何級別的代表性項目,優先考慮把技藝申報為區/縣或市級的代表性專案;若該技藝已是區級、你便有資格申報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若要衝更高層級,需按規定逐級推進專案與人員的推薦。

拜有分量的師父更快:直接拜師於已經是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師傅(尤其是市級或以上)能大幅提高你的被推薦成功率——師承脈絡、授徒記錄是重要證明材料。

準備“硬材料”與“軟材料”並重:硬材料包括技藝實物、錄影、譜系、授徒證據、歷年參賽/獲獎/媒體報導等;軟材料包括你在本地的影響力證明、開展傳承活動的計畫與意願聲明。專家更看重真實的傳承行為與被認同的代表性,而非一紙空文。

 

五、關於市場上流行的“非遺傳承師/講師”證書——謹慎對待

最近幾年市面上有不少培訓機構推“非遺傳承師”“非遺高級講師”等證書課程,自稱可以“考取證書,快速上崗”。但要注意兩點:

這些證書多為培訓機構頒發或行業性證書,並不等同國家或省級、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法定認定,證書考核內容往往偏理論或基礎,並不嚴格考核你對某項具體技藝的核心技藝掌握。你可以理解成是裝修行業的個人的“施工證”,看起來好像水電工、瓦工、漆工、木工都能做,但這個證又不考每個工種具體的工序內容,可想而知這個證書的含金量。

現實中,一些“培訓變現”項目存在宣傳誇大、課程內容淺顯的問題,繳費後學員發現所學難以替代長期實操與師徒傳承的經驗。對於想走傳承人路線的人,真正的含金量來自你對技藝的深刻掌握、師承體系與真實的傳承活動(授徒記錄、傳習班、社區活動等),而不是單靠一個證書。新聞與案例也對類似培訓的誇大宣傳提出過警示。

 

六、認定後的權利與義務(別只盯著證書)

被認定為市級及以上代表性傳承人後,通常能獲得:政策扶持、項目優先入選展會與活動、以及用於開展傳習活動的專項補助(國家級、省級、市級在補助標準與撥付上各有規定,中央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包含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的補助)。不同地區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標準與執行細則略有差異(如某些城市會明確市級/國家級專案與傳承人的年度補助數額)。

被認定也意味著你要履行相應義務,例如開展傳習、保存實物與資料、提交年度傳承報告並接受評估與監督(國家級有專門的管理辦法與年度報告要求)。

 

七、實操清單(一步步來)

自檢:你是否能清楚寫出自己的師承脈絡、授徒人數、代表作品、傳承活動記錄?若沒有,先把這些補齊。

l  找支持:聯繫你所在地的文化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鄉鎮、區/縣文化站、市文化局),索取本地的申報通知與表格,並瞭解當年申報時間表。

l  準備材料:申報書、申報片(錄影)、師承證明、代表性實物照片、傳習計畫與預算、社會影響證明(媒體、展會、獲獎等)。

l  尋求推薦:若你師父本身就是代表性傳承人或保護單位,爭取單位/保護單位或省市級專家委員會的推薦意見,會更有利。

 

八、常見誤區(別踩雷)

l  誤以為“買證就能當傳承人”——沒有現實傳承活動與師承脈絡,證書並不能替代。

l  誤把“代表性傳承人”與培訓機構頒發的“講師/師資證書”混為一談;兩者法律效力與社會認知完全不同。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