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政策方向】聚焦2024中共三中全會經貿政策動向
來源 :台灣海基會兩岸經貿網 | 記者 :劉孟俊 所長 | 時間 :2024-08-16 | 47 瀏覽 : | 分享到:

圖/2024中共三中全會場示意圖


    《台灣海基會兩岸經貿網》8月6日中經院第一所專題「聚焦2024中共三中全會經貿政策動向」分析,本屆三中全會召開時間出現前所未有的延遲,原按慣例應該在2023年10月或11月召開,但最終延至2024年7月,引發外界諸多猜測和憂慮。尤其當前中國大陸正面臨著經濟轉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等多重挑戰。


    這次會議決策將對中國大陸未來5-10年的發展規劃提供重要指引,不僅關乎中國大陸自身發展,也將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深入解析這次會議的背景、議題和可能的政策走向,對於理解中國大陸未來的發展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首先概述本次三中全會的會議背景,接著分析議題焦點,進而研判未來中長期重要政策方向,並提出政策影響與對臺意涵。

 

一、三中全會背景及面臨的經濟挑戰


    20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背景複雜多元,涉及中國大陸內部經濟形勢、疫後復甦以及國際環境變化等多個層面。首先,就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而言,中國大陸正面臨著成長放緩的壓力。中國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2024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實質GDP成長5%;第2季僅成長4.7%,不如市場預期的5.1%,創過去5季以來最差紀錄。


    中國大陸長期經濟成長率逐漸下滑趨勢,表明其經濟成長動力正在減弱,以及經濟結構轉型壓力增加。值得注意是,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大陸傳統的經濟成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因此如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達成經濟的質量轉型和升級,是中國大陸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未來幾年中國大陸重要經濟政策方向


    20屆三中全會後,預計將提出一系列政策方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期待轉變經濟成長模式,未來幾年經濟將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率,而非單純追求高速成長。值得注意的是,《決定》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並設定2029年中共建國80週年前,完成完成三中全會決定所提出的改革任務。相關政策可能涵蓋以下層面:


    首先,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方面,《決定》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重點投資人工智慧、量子科技、腦科學等前沿領域,並實施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同時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以強化中國大陸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中國大陸期望在數位經濟、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實現彎道超車,並利用龐大的國內市場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決定》也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具體措施,包括推動傳統產業的數位化、智慧化轉型。高科技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可能成為經濟新的成長動能,人工智慧、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領域將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傳統製造業則可能加速升級轉型,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其次,經濟改革與內需促進方面,《決定》提出一系列溫和刺激消費的政策,包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推動消費升級,發展新型消費模式,並擴大有效投資,尤其是在新基建和民生工程等領域。同時,《決定》重申深化改革開放決心,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措施,並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等。


    其三,區域發展與城鎮化以及永續發展方面,《決定》強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並推動京津冀協調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發展戰略。《決定》強調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更具體的「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包括加快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其四,風險管理與民生改善方面,《決定》關注金融領域和房地產市場,提出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以及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措施。同時強調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各項舉措。《決定》還確認深化稅收財政和金融改革的方針,雖然沒有明確提及提高地方政府在奢侈品和嗜好品消費稅以及個人所得稅中的分配比例的方案。

    《決定》也強調持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包括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共同富裕。然而,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大陸預期將面臨諸多挑戰,包括人口老齡化加劇、地區發展不平衡、環境壓力增大等。特別是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可能面臨人才短缺以及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等多方面瓶頸。


    此外,三中全會提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戰略。中國大陸擁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和企業數量,應為最具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然而,目前仍存在市場分割、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為此,中共致力於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制度規則、公平的市場監管,以及高標準的市場設施聯通。企圖破除阻礙公平競爭的各種門檻、推動《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的實施、完善要素市場制度,以及改善流通體系等作為,旨在充分發揮中國國內市場優勢。


    最後,在國際環境方面,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為中國大陸的發展帶來新的變數,預期美中關係長期緊張的走向將顯著影響中國大陸的外部發展環境。相對的,中國大陸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國際合作項目,有望為中國大陸開拓新的市場空間,深化與其他國家的經貿關係。

 

三、綜合研析與對臺意涵


    綜觀此次三中全會的改革內容,主要延續2013年習近平的經濟戰略邏輯,但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理念,尤其是強化黨自上而下的強力主導力量。但《決定》卻未提出恢復內需消費與企業投資信心的新戰略,反而強調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突顯三中全會的核心價值,或已偏離經濟改革路線而轉向追求供應鏈韌性與國家安全。


    進一步而言,這次三中全會不再特別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而是更多地強調「維護市場秩序」和「糾正市場失靈」,加上政府和國有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將扮演重要角色,進一步強化了國家管控力道。當前在強化國家安全的背景下,近年來加強對網路與科技監管,或導致企業為應對安全審查而減弱研發創新投入,影響產業升級速度,而降低投資意願。值得注意的是,強調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為本次會議核心重點,支持包括人工智慧、航空航天在內的八大戰略性產業。


    另一方面,當前國際環境不利中國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除了先進國家對中國大陸封鎖先進晶片,導致推動自主科技充滿不確定性外,也需關注地方政府競爭問題,恐形成同質化的產業布局,造成重複投資。尤其,優惠政策可能導致企業產能過度擴張,引發投資過剩,同時亦構成中國大陸在調動市場積極性、應對西方壓力以及控制過度投資方面的困難。


    對臺意涵方面,面對中國大陸經濟政策路線調整,臺灣需採取多管齊下的應對策略。首要應多元化出口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並積極推動產業創新升級(指硬體),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指軟體),以維持出口競爭力。臺灣尤其應強化在半導體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優勢,鞏固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持續推動前瞻性技術創新,保持領先地位也至關重要。而在風險管理方面,臺灣需要謹慎應對中國大陸市場潛在的不確定性,提醒臺商審慎評估對大陸投資的風險,並適度分散市場布局。同時,政府應加強對在陸臺商的輔導,協助其因應中國大陸法規環境的變化,以維護臺商合法權益。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