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華文大衆傳播媒體協會會員

綜合快訊
「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 中國年輕人流行寺廟旅遊紓壓
來源 :太報/世界新聞網 | 記者 :責任編輯 | 時間 :2023-06-10 | 161 瀏覽 : | 分享到:
中國出現一股「寺廟旅遊潮」,知名社群「小紅書」上充滿各種年輕人參拜寺廟的貼文。根據「去哪兒網」今年4月的一項調查,各寺廟今年3月至4月初的遊客人數比去年同期暴增530%,近半數是20多歲至30多歲的年輕遊客,「燒香青年」儼然成為中國旅遊業新客群。


2023年6月10日《太報》報導,經歷近3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與嚴格的防疫封控,中國比其他國家更晚打開國門,後疫情時代經濟似乎也腳步沉重。處在壓力鍋社會的中國年輕人近來迷上跑寺廟求神拜佛,從考上學校、感情順利到保住飯碗,人生大小事都盼神明指點迷津。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本週稍早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5月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了7.5%,高於市場預期,亦顯示全球需求正在下降。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月底公布的5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48.8,是連續第3個月下降,同月公布的4月青年失業率達20.4%,創下新高。

種種不利的經濟數字令中國年輕世代分外焦慮,還在拚升學的擔心考不上好學校影響前途,畢業的擔心找不到工作,有工作的擔心找不到另一半,就算有工有伴也在社會氣氛下煩惱是否朝不保夕。

在壓力鍋般的社會中,中國年輕人尋求請神明保佑。中國社群平台近幾個月流行一句主題標籤「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還有「早起燒香,上班搬磚」等,此外形容年輕世代的「躺平」、「內捲」等詞語也很常見。

因此,中國出現一股「寺廟旅遊潮」,知名社群「小紅書」上充滿各種年輕人參拜寺廟的貼文。根據「去哪兒網」今年4月的一項調查,各寺廟今年3月至4月初的遊客人數比去年同期暴增530%,近半數是20多歲至30多歲的年輕遊客,「燒香青年」儼然成為中國旅遊業新客群。

不論是道教或佛教,中國年輕人關心的是「哪間靈驗」,不同的問題要問不同的神明,這一點年輕人倒是挺認真研究。中國雖是無神論國家,但官方認可道教、佛教、新教、天主教及伊斯蘭教等5種宗教。

「南京安全」公司分析師楊燕(音譯)指出:「處於就學、就業、婚姻和人際關係等種種壓力下,愈來愈多年輕人尋求傳統文化慰藉,釋放壓力。」



 

中國寺廟變潮了 寺廟遊還能火多久?


法喜寺網紅拍攝視角。(取材自證券時報·e公司)


2023年4月7日《世界新聞網》中國新聞組整理,在上班與上進之間,現在的中國年輕人為何選擇了「上香」?而人性的快樂往往來自於未來的無盡新鮮,「寺廟遊」還能火多久?只要打造好穩固的「佛系IP」,以一天打卡一座佛教寺廟來計算,拜完全中國所有的佛祖菩薩需90年。

繼海濱遊、登山遊、東南亞遊後,「寺廟遊」一夕間暴紅。據馬蜂窩旅遊大數據,今(2023)年3月底一周,各地寺廟平均熱度漲幅高達138%。攜程數據也顯示,年初至2月,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同比增長310%;其中90後、00後客群佔比接近50%。年輕人一躍成為「寺廟遊」主力客群之一,而其隨著潮流而改變的旅遊特性,也成為各地寺廟維持旅遊熱度的挑戰。




打卡景點 滿足身心靈

根據馬蜂窩所發布的春季最受年輕人關注的寺廟TOP10中,九成以上都是國家5A或4A級景區,例如位於杭州西湖畔的靈隱寺、河南嵩山少林寺不僅是5A景區,在世界範圍內也享有勝譽;寒山寺、白馬寺、懸空寺以及雍和宮等4A景區,也是其所在城市重要的旅遊目的地。


年輕人在寺廟裡上香。(取材自都市快報)


中國新聞周刊報導,換句話說,寺廟一直是觀光打卡的景點,在旅遊升溫的當下,也就擺脫了逢年過節初一、十五的周期性熱度,具有了持續性熱度。即便是知名度沒有那麼大的寺廟,也有吸引遊客的殺手鐧。更重要的是,寺廟作為宗教場所,滿足了年輕人們身心靈的需求。

寺廟愛好者小穎告訴有意思報告,「佛教之國」泰國是她的寺廟遊啟蒙,「當人們都在苦於精神內耗的時候,去寺廟成了精神滋養」。小霏則帶有虔誠的信仰,經常一個人去寺廟嗅香火氣、聽誦經聲。對她而言,寺廟不是用來找答案的,而是找到自己的心,因此幾乎從不在寺廟的法物流通處請手串或護身符。

不過更多的寺廟遊遊客求神拜佛仍有所求。光許願還不夠,還要請點手串、項鍊戴在身上才放心,人民幣299元(約43美元)請一串佛祖加持的手串,眼睛都不眨一下。作為景點的寺廟,更是把文創開發也納入其中,書籤、冰箱貼一應俱全,寺廟們拿捏住了這屆年輕人不單是情緒支持的旅遊意向,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旅遊體驗。

這也伴隨著寺廟「遊覽版塊」的增加。但凡是規模稍大的寺廟,除了法物流通處、文創小商店以及圖書館等多元場景之外,一定都會再配套上餐飲服務。足夠大的寺廟,吃齋飯的齋堂甚至都能有兩間,一間售賣素麵和涼菜,另一間則是熱炒和米飯。

咖啡館也是追趕潮流的寺廟的一大特色,以前拜完佛得找地方「轉場」,如今在寺廟的咖啡館裡就能待一下午,在佛祖眼皮子底下可都事半功倍。

有些咖啡也被賦予具禪意的新名字,比如杭州徑山寺裡的美式叫妙喜,拿鐵叫喝石,卡布奇諾叫雙徑;在杭州永福寺,海鹽焦糖拿鐵叫忘機,抹茶拿鐵叫聽山語,燕麥拿鐵叫觀自在,還能「隨緣」開盲盒開出一款咖啡。




保持活力 才不會退燒

這些肉眼可見擁抱年輕人的「玩法」,展現寺廟也在以開放的態度貼近年輕人。但若把寺廟作為品牌看待,如何保持自身活力就成為了景區IP運營的命題。這首先取決於年輕人用來調節情緒的下一個載體何時出現,加上年輕人的情緒消費風口並不穩定,還有寺廟網紅化之後過於擁擠繁雜的遊覽體驗,正逐漸使寺廟遊出現了「退燒」苗頭。

比如,進雍和宮幾乎要從地鐵出站口開始排隊,在法物流通處有上百個人「罰站」,只為等待擠進狹小的屋子裡挑選能讓自己轉運的香灰手串,大殿旁邊舉著香的人把燃香桶圍了裡三層外三層,轉經筒後排著隊聊天玩手機的年輕人...「排隊和人多」成為了小紅書寺廟攻略裡較多的吐槽,不理想的體驗感減少了「復來率」。

報導指出,如何利用好旺盛的人氣,以及寺廟IP在未來是否能有更多新鮮的開發形式,是寺廟熱是否能在年輕人自發的祈福熱潮之後,還能不斷延續的重要因素。


寺廟裡的年輕人。(取材自都市快報)




佛系IP 需配套設施

「佛系IP」的打造,早在2011年北京龍泉寺就嘗試將動漫形象「賢二小和尚」作為IP,打造漫畫書、動畫短片和衍生品。而近年以泛佛教為主的短視頻更普遍,例如100萬粉絲的「中國普陀山」和杭州靈隱寺常發布寺廟美景,浙江普照禪寺住持釋慧海發布的禪意短視頻有1200萬的抖音粉絲關注,南京雞鳴寺打造了法律和心理諮詢室、國學班等為人答疑解惑等。

而寺廟安落之處周圍的「配套設施」,也是它是否能吸引買氣,進而成為經久不衰的熱門旅遊景點的要素。

比如,位於北二環的雍和宮,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以及完備的「周邊配套設施」。一街之隔的五道營胡同裡的咖啡店、小眾網紅餐廳和創意小店,就讓消費的鏈條延伸得既寬又廣,與雍和宮的人流量與特色商業街的活力相輔相成。




跪拜者少 玩耍的變多

寺廟要打造「佛系IP」才能長久維持人氣,但若過度商業化,很多時候它似乎已經不是一座寺廟,更像是有吃有喝有玩還能帶文旅等商品等伴手禮回家的佛教文旅小鎮。這源自於不僅年輕人奔赴寺廟,寺廟也因為奔向年輕人而變「潮」了。近日一位網民發表的上海寺廟遊體驗就引人深思。

據網民「北海灣拐角」發布的文章指出,今年全國的寺廟比以往火,許多寺廟甚至因此對遊客限流,但他居住的上海市的寺廟,卻鮮少被排進這些人氣寺廟裡。他走訪發現,上海的寺廟同樣也火了,但火的是不少寺廟的商業色彩,讓跪拜的人屈指可數,去玩耍的人潮卻充斥著原本應清靜的殿內殿外。


上海寺廟的紅繩小手串。(取材自觀察者網)




商業化 文旅商品吸睛

以上海徐匯區的龍華古寺為例,其中有個吃素麵的地方,即使是平日,現場仍可見大批排隊等吃麵的遊客,到了中午更誇張,素齋窗口前面排長長的人龍。「我印象裡那個庭院深深人跡寥寥的寺廟,在上海都快成大型商場的逛吃現場了」,而且這裡簡單供應的素齋麵,好吃程度還登上大眾點評必吃榜。

羅漢麵的用餐處,「別家寺廟走道裡都貼著佛語、勸誡,這裡貼的是做麵的大師傅,吃麵的桌上還有特殊的吃飯勸誡」。

寺裡的咖啡也很特別,名字叫無憂和善緣,充滿了佛味。他點了杯無憂,味道不輸某巴克,「就算跟杭州某寺比起來,這顏值也是很抗打的」。窗口還有兌換活動,買一個紅色咖啡杯手辦可以免費獲贈一杯寺廟跟武康大樓聯名的限量款咖啡。


龍華古寺的咖啡。(取材自觀察者網)


「難以想像寺廟已這麼商業化了。」這位網民說,「原本以為龍華寺如果人群熙攘,那一定是彌勒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沒想到竟是吃素齋的地方,更沒想到我人生第一份素齋是吃羅漢麵,還配著無憂咖啡」。

龍華寺的文旅商品也頗有看頭,從茶缸子、手機殼、咖啡杯到茶盒等,手機殼後背都印著龍華寺的slogan「卿雲惠眾」,可愛又佛系的素色包包,石獅坐騎玩偶,和為方便遊客選購,多種羅漢麵方便麵款、芝麻核桃酥、花生酥、鳳梨酥等素食糕點擺成的九宮格,文創中心外還有可以打卡的盆景園以及實木大凳。


寺廟文創小物。(取材自觀察者網)




不想擠 可線上購物

再以靜安寺為例,圍繞靜安寺一圈的都是商舖,不是外面的圍繞,是直接開在靜安寺一樓,服飾、珠寶、絲綢、文創都有,裡面的金剛杵,設計和名字都充滿意境。每到周六日,靜安寺周邊就被擠爆,衍生的是眾多流動攤販。不想人擠人,還能到線上購買各種法物手串,廟方事前會先做線上官宣,「營銷意識真的很到位了」。作者說,手串、線上、佛像手辦都在告訴大家,寺廟變了。但他也觀察到,「很多人來寺廟,但跪拜的人屈指可數,玩耍的人卻四處可見了」。


靜安寺一樓的商舖。(取材自觀察者網)




  特約網購 > 台灣蝦皮購物商城 
本期廣告贊助